□通讯员 胡江荣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一段精彩的画面,再现了淮海战役中潜伏在国民党军中的共产党员、黄维兵团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带领5000多名官兵起义的感人场景。
而在真实的起义部队中,有一位名叫胡生甫的东阳籍士兵。
黄维12兵团85军110师前身是西北军方振武部,参加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共产党对这支部队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策反工作,逐步掌握了对该师的领导。1946年底,经晋冀鲁豫中共中央局批准,我党在110师成立了工作组,组长为刘浩,成员有师长廖运周、师副官处主任廖宜民(廖运周的弟弟)、徐仁、刘扬、李俊成(后任工作组组长)、张士瑞、金克、杨振海等。
胡生甫是歌山镇西宅村象溪滩自然村人,前山胡氏后裔。他出生于1926年11月22日,1947年应征入编国民革命军85军110师,系师直属队运输营战士。
1948年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基本完成了对黄维兵团4个军十余万人的大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非常清楚此时的危险处境,于11月26日制定了突围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得到贯彻执行,中原野战军要挡住国民党部队的进攻,就会显得非常困难。
黄维看中第85军110师,命令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近8000人正面阻击。廖运周接到命令时,觉得最有利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一面安排张士瑞把作战计划送到解放军军部,一面紧急开会部署起义事项。
但前去送信的张士瑞迟迟未有回音,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廖运周又派亲信(中共地下党员)杨振海直接找解放军联络。负责防守南面包围圈的是解放军中野6纵和陕南12旅。杨振海到达12旅阵地后被送到6纵,碰到了老战友6纵司令部作战参谋武英。经武英介绍,中原野战军才知道110师要起义,马上做出周密安排,并向政委邓小平汇报,让武英作为联络员,化装进入110师。
为确保起义成功,廖运周在11月27日凌晨4时向黄维建议,先由110师打头阵,待进展顺利,其他主力师再跟进。廖运周刚回师部,武英就到了110师师部。
11月27日早上6点,110师5000多人按照拟定的路线,向解放军6纵阵地迅速前进,胡生甫也在其中。
两个小时后,110师通过了解放军阵地,起义获得成功。
解放战争接受成长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110师转至河南鹿邑五台庙地区(今属郸城县)进行短期学习和整训。按当时的政策,参加起义的士兵如果不愿意留在解放军,可以领路费回家。但胡生甫毅然决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青春。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分编为二野第13军和14军,决定以起义的110师一部及原4纵11旅和22旅各一团组成14军42师,师长廖运周,政委张子明,副师长崔正三。胡生甫被编入供应处,负责后勤供给运输工作。
42师编成后,在14军的序列里开始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浙赣线、湘赣边作战,广东战役和广西战役,经受了锻炼,战斗力明显提高。特别是1949年10月24日,125团在广东战役江电公路阻击战中,打退西逃之敌8次冲锋,毙敌数百人,俘敌700余人,对全歼阳江之敌起到了重要作用。胡生甫在师后勤运输处工作,为保障军需物资的供给和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0年1月,胡生甫随42师进军云南,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解放全中国。
由于胡生甫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在解放军的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后勤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又被选调到14军后勤部。
抗美援朝壮烈牺牲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决定以东北行政区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称后勤一部,负责后方供应事宜。
随着入朝作战部队增加,后勤准备工作更加紧张。由于前期后勤干部很少,技术力量薄弱,1950年8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决定从全国、全军抽调人手支援保障前线的后勤工作。在14军后勤部工作的胡生甫踊跃报名,获准加入志愿军后勤部。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各型飞机1700余架,重点攻击志愿军后勤补给线,使志愿军后勤人员、车辆、物资遭受严重损失。面对严重困难,志愿军实施了后勤工作战斗化的一系列举措:增加人员,把主要工作转入夜间进行,大量构筑防护工程,将主要物资和设施转入地下,等等。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部署报告显示,二野所属抽调的后勤人员,编入志愿军后勤第四分部,驻扎蕃之里。
1951年6月,20兵团(67、68军)入朝参战。胡生甫所在的后勤第四分部,继续负责直属队、67军、68军的后勤保障。
入朝后的20兵团67军接防了九兵团金城以南阵地,68军接防了朝鲜人民军鱼隐山地区和文登里阵地。10月初,美2师、南朝鲜8师乘我军立足未稳,全线发起进攻,出动40多辆坦克,沿文登里向北公路两侧的川谷平原地带实施“坦克劈入战”。我军204师组成反坦克大队,击毁敌坦克36辆,歼敌步兵7600余人。在金城以南防御的67军也出手不凡,三昼夜歼敌1.7万余人,创下了朝鲜战场日歼敌的最高纪录。
在这次战役中,胡生甫和后勤部的战友们一起,向战场运送了大量弹药和生活物资。胡生甫在送运弹药往前沿阵地时,遭敌军炮火猛烈攻击,壮烈牺牲,时年28岁。
英雄长眠在异国他乡,但祖国永远铭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前山胡氏后人永远缅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