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以前总觉得量子力学离我们很遥远,但听了讲座,感觉它就在我们身边。想请教学长,您在高中阶段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对于有志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答:兴趣可能不是靠培养,更多是试错,像“小马过河”一样真真切切地去体验一下各种各样的学科,看看是否真的喜欢。建议大家在决定专业前,提前去深入了解。我在大学期间就曾经转过专业,从化学物理系转到物理系,后来又对微电子、软件工程甚至出版编辑学产生过兴趣。通过不断地试错,才找到了真正喜欢且擅长的领域。
问:现在很多乡镇干部是应届毕业生,面对全新的岗位,难免会心生困惑。想请教一下,您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克服迷茫、攻克难关,并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的?同时,在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成才方面,有哪些建议?
答:我记得杨振宁先生曾说过,博士生和刚成为独立教授的阶段是最难的两个阶段。对我而言,我选定量子物理作为研究方向后,就“破釜沉舟”,每天阅读5到10篇英文文献,以深入了解整个领域。我认为,只有当你足够热爱、足够投入,你才会有动力去把工作做精,去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
问:现在网上流行一句比较有意思的话,说“人活得越来越像台机器,反倒是机器越来越像人类”。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但也逐渐失去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您认为我们在面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时,应该如何科学使用这些“超能力”?
答:人工智能的一些工具我也会用,但现阶段还不需要特别去忧虑。一方面,人工智能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算力还不够,做不到人类一样“低能耗”完成计算任务。比如“阿尔法狗”,它下一盘围棋需要消耗非常多电能,但人只要吃一个馒头就可以下一盘棋,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在一些特定问题上,机器早就超越了人类,比如算一个复杂的乘法或除法,人肯定算不过计算器,但在创造性方面,人比机器强得多。比如像周星驰、李子柒等人的创意,人工智能肯定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问: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资源或者技术,您能不能推荐一些去寻找或者组织多学科资源的途径或者方法?
答:就如何寻找资源这个问题,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刚刚成立,我们特别希望在联合会里面,不仅有大学、研究所、学会的青年科学家,也有来自高新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和高管与我们互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我们会邀请东阳企业的科研人员和高管参加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同时把东阳优秀的企业推到世界舞台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