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共文化场所已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各社交媒体上,展陈精致、雅致舒适的场馆,总能勾起网友们“到此一游”的期待。读书看报、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化活动等,这些供公众集会、交流、参与和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都属于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从数量到品质,我市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上持续发力。
目前,全市18个镇乡街道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38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154个“品质文化生活圈”遍地开花,7家马生书屋、2家文化驿站也已建成投用,传统空间与新型空间的服务多元融合,居民的文化获得感正在不断增强。
随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市逐步形成全民共享的文化生态圈。不过,这些文化空间在内容与运营、受众认知与参与度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东皋文化驿站虽然活动丰富且受居民欢迎,但由于活动场地受限,活动影响力与群众参与度同样受限。“目前有5个房间可用作活动空间,许多面向全市的文化课程往往是‘僧多粥少’,无法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市文化馆馆长任蓉蓉说。
横店电影城市书房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在运营成本、设备维护、文化专业性上同样面临窘境。“书房内有4台空调,上个月光电费就花费近8000元,图书管理、卫生保洁等工作由社区员工轮流值班完成,对我们来说,运维也是不小的挑战。”应许喆说,维持书房的日常运转,包括员工薪酬、水电费、设备维护和更新、文化活动举办等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我们希望能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合作,让更多的志愿力量加入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运维中来。也希望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专业人士来组织开展活动,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