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打造
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2024年11月20日  

  □胡媛

  如今的东城,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非遗展示馆、东阳剧院等文化设施遍地开花,为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选择。新规划的文化艺术中心涵盖新图书馆、新博物馆、新美术馆及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东阳崭新的文化地标。

  与此同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涌现,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之所以“新”,主要体现在功能新、管理方式新、运营主体新,与传统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空间不同,形成了对原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创新拓展。不仅满足群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回应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而且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然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维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一方面,这些空间承载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从运营角度看,文化内容的专业性也至关重要。只有文化内容或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与享受,才能让群众成为常客。

  采访中发现,微型自助图书馆虽然打破了空间限制,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为乘客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现场缺少引导借阅的工作人员、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图书流通的数量并不高。车站内人流量大,借阅人群复杂等情况,也导致了图书被借阅后没有及时归还等问题出现。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机遇。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而且最好能满足全龄化服务需求。不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比如采取资源置换等方式,引进艺术培训、咖啡店、水吧等业态,以达到共建共赢、互惠互利。

  随着民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只要妥善解决运维问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必将为城市文化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政府、社会和运营者也需共同努力,加大资金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优化政策环境,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运维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