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百九十年前,西湖上听《金瓶梅》
这场雅集中的东阳人什么来头
2024年10月30日  

  明崇祯七年(1634)十月,张岱同女伶朱楚生乘坐画舫“不系园”看红叶。船到定香桥附近,偶遇8人。这8人皆有声名:南京画家曾波臣,东阳人赵纯卿,金坛串戏能手彭天锡,诸暨画家陈章侯,杭州人杨与民、陆九、罗三,调腔女伶陈素芝。

  定香桥在西湖苏堤望山桥与锁澜桥之间,西接花港观鱼,至今尚在。

  雅集召集人张岱是明清之际公认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以“小品圣手”名世。

  朱楚生,调腔女伶。据张岱记载:“女戏耳,调腔戏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她精通音律,唱戏妙入情理,甚至“虽昆山老教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也”。张岱说她“色不甚美”,但风姿卓然,连绝世佳人也无其风韵。朱楚生把演戏看作性命,全力为之。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曾在《朴巢文选》中记载朱楚生在西湖演出《窦娥冤》之事。可惜一代名伶“终以情死”。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他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后人评其成就,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当年就住在定香桥边,很多画作也在定香桥畔完成,名妓董飞仙曾到访向他乞画。多年后,他还梦到过这个令人销魂的美人,并为此作诗《梦故妓董香绡》:“长安梦见董香绡,依旧桃花马上娇。醉后彩云千万里,应随月到定香桥。”直到其晚年,还写诗道:“一生有何得意处,名字湖山之内闻。锦带桥边照白发,定香桥畔忆红裙。”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擅画肖像,是明代画史上最为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他在继承传统粉彩渲染技法的同时,汲取当时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一生多往来江浙一带,为人写真。明末清初藏书家、学者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说他“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据说当时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他曾画过在当时文坛名望极高的人物董其昌、陈继儒、王时敏、娄坚、黄道周等。

  彭天锡,江苏金坛人。擅演净、丑戏,以扮演权奸之类的反面人物见长。他本为富家子弟,对演剧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并潜心钻研,常为学得一出戏不惜花费数十金。张岱誉其为“曲中南董”。据《陶庵梦忆》记载,彭天锡“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由于彭天锡的生活阅历较深,对明末政治舞台上的尖锐斗争有强烈的感受,因而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爱憎分明,在形象的创造上有鲜明的倾向性,因此张岱说他“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一肚皮磥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

  在这次雅集中占据C位的赵纯卿到底是谁?

  经查阅《浚仪赵氏宗谱》,可知赵纯卿是巍山人。赵忠良(1596-1656),字纯卿,号梅公。县学生,通朱氏诗,例入太学,加授武英殿中书舍人。

  赵忠良书法超群。林则徐的老师、巍山人赵睿荣曾评价赵忠良“生平著作甚富,工行草及汉唐隶法”,《金华耆旧补》一书也提到他“工篆隶小楷”。明代,皇帝下诏征召天下善书之士,择其优者授予官职,分别安置到武英殿、文华殿等处,缮写内阁拟定的文书、诏令等。赵忠良被授予武英殿中书舍人之职,还因其才略过人名扬京城,入朝为帝皇出谋划策,在外与高官蘸笔书写,为朝廷重用。故宗谱中载:“中书公以名诸生,致声辇毂。入则荷橐青规,出则濡毫紫绶,遭际可谓隆矣。匪独其学问文章,伟著国器,抑其才略恢廓,有大过人者。”

  赵忠良还是浙东著名的藏书家,“丹铅甲乙皆其手订,又多蓄古名人书画”。他亲自点校各类书籍,评判优劣,还收藏大量名人字画,在后面署“梅公图书”,书法亦遒劲有古法。赵睿荣称“尝于亲好家见之”。

  说到藏书,赵忠良的姐夫吴之器也是一位藏书家。

  吴之器,义乌人,明代刑部尚书吴百朋曾孙。吴百朋建有“抱瓮园”藏书楼,经吴大缵、吴存中经营,藏书日益丰富。明崇祯十五年(1642),吴之器中举,将藏书楼改名为“明月斋”,此时该楼已有藏书数万卷。吴之器胸怀大志,曾说“生不为宰相,则为谏官”。明末农民起义四起,大厦将倾,吴之器放弃仕途,在家专心攻读,曾赴两京游学,陈述军国大计,无人采纳,大失所望,归家自嘲说:“不学之谓贫,无成之谓贱,有所不为之谓耻,有所不取之谓廉,吾何求乎?”清兵入关统治中原后,吴之器潜心著述,编成《婺书》8卷。

  吴之器也曾在“不系园”中留有诗文,可惜不知是否和赵忠良一道游览过“不系园”。

  赵睿荣在宗谱传文中称“府君讳忠良,官武英殿中书舍人。附见《金华耆旧补·参将孟卿公忠义传》”。原来,楼上层所著的《金华耆旧补》中,曾将赵忠良与参将赵忠浩同列忠义传中。可惜当今流传的《金华耆旧补》版本已不见此文。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京城陷,赵忠良即闭户著述。遇到有权贵派遣使者前来拜访,他就用方外之礼揖见。他与姐夫吴之器一样,再不踏入城市一步。

  3

  文韬武略赵纯卿

  定香桥上遇群英

  □通讯员 华柯

  明崇祯七年(1634)十月,东阳人赵纯卿与名士张岱相遇于杭州定香桥,张岱邀其参加“不系园”(画舫名)上的雅集。这场雅集,大咖云集,画家陈章侯为赵纯卿画古佛,曾波臣为赵纯卿写照,其余宾客或唱戏或弹琴或吹箫,特别是杨与民,“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

  390年前的这场雅集中,占据C位的赵纯卿是怎样的一个人?

  让我们根据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的记载,去脑补一下这场盛宴。

  汪然明的《不系园集》

  张岱好客又好热闹,于是留下众人在“不系园”饮酒,极尽文会歌舞之乐。

  “不系园”不是一座园林,而是当时居住杭州的徽商汪然明的私人画舫,装饰华丽、功能齐全。

  “不系园”承载过无数月光与美酒、雅集与情意:陈洪绶在此挥过墨,张岱在此看过红叶,据说书画家董其昌和金陵名妓杨云友在这里订立月下之盟。

  张岱曾写道:“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这一夜的“不系园”,也有无尽的月色和雅意。

  酒后夜阑,人们兴致越来越高。而大家似乎都以赵纯卿为中心,纷纷为他展示才艺。陈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并“唱村落小歌”,张岱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曾波臣为赵纯卿画了容像;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彭天锡与罗三、杨与民串唱本腔戏,张岱评价“妙绝”;彭天锡又与楚生、素芝串演调腔戏,“又复妙绝”。后来,杨与民又取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

  一“绝”已足以令人尽兴,然而这场聚会,三“绝”还未让这群雅士尽兴,大家看向赵纯卿。

  赵纯卿笑道:“可恨我一无所长,不能给各位兄长助酒兴。”张岱说,唐朝裴旻将军居丧时,请吴道子画天宫壁超度亡母,吴道子要求将军为其舞剑,借其猛厉之气或许可以打通幽冥之境,裴旻于是脱衣缠结,上马疾驰,挥剑入云,高十数丈,若电光下射,执剑鞘接住,剑透室而入,观者震惊害怕,吴道子奋袂如风,完成了画壁,“章侯为纯卿画佛,而纯卿舞剑,正今日事也。”

  赵纯卿听罢一跃而起,取出随身携带的重达30斤的竹节鞭,作胡旋舞数圈,大笑而罢。可见赵纯卿也是个洒脱之人。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经西域传入中原。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得益彰。竹节鞭属于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因此持鞭者一般都是力气大的勇士,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等。赵纯卿随身带着30斤重的竹节鞭,应该是一位赳赳武夫。

  这场聚会的几位参与者都是当时艺坛的名家,令人向往不已,众人各得其乐,又相处融洽,兴味盎然。

  可惜,十年后,甲申之变,明朝覆灭。

  2

  C

  不系园中据  位

  4

  赵忠良的堂兄赵忠浩,字孟卿,东阳永泰里(今巍山)人。他身材高大,面色黝黑,武略过人,同时卓荦词翰,与赵忠良都是当时公认的文武双全之才。赵忠浩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于北直隶、万历四十六年(1618)于浙江,连续两次右科中举,又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会试中列第二十三名。当时边关紧张,朝廷想要优秀的将帅,乡里正好有人在内阁任职,于是推荐了赵忠浩。赵忠浩临危受命,初授山海关守备,历任游击将军,不久升为参将。在边境期间,赵忠浩严明军纪,数战数胜。内阁依仗他守住山海关,赵忠浩秩满也不调任。

  明崇祯三年(1630)十月,后金(清)重兵压境。赵忠浩出关与之鏖战。当时,其家人正从河北觅道来到山海关,而赵忠浩早夜擐甲,没有时间顾及家人。眼见形势愈发急迫,赵忠浩知道自己难以幸免于难,果断让家人离开,自己则抱定战死沙场的决心,最终为国捐躯。他的两个儿子赵正心、赵正意也随父一同冲锋陷阵而死。可惜,赵忠浩父子三人为国捐躯的忠义之举“朝不见褒,书不尽载”,直到其从曾孙赵仍元称“幸故老犹能详述其事也,因记大略”。到了乾隆年间,这段事迹被楼上层记入《金华耆旧补·忠义传》,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的《东阳县志》才有赵忠浩的传记。

  赵忠浩和赵忠良的曾祖父赵祖绾“以赀雄于乡,好为义举”。《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记载,赵祖绾在明嘉靖至隆庆年间曾两次独资修建黉门学宫,“费不下千金”,县令郑准、参政金淛有记。赵祖绾还承担《隆庆东阳县志》的印刷资金。赵忠良的父亲赵明勤“亦多义举”,吴之器为赵明勤撰写的传文称其修祖墓、建宗祠;遇到灾荒之年“煮粥以服存活者数千人”;遇到瘟疫流行,“延医市药而遍施之,藉以生者尤无算”;学宫倾圯,“公慨然独任,自殿庑以暨学博馆舍,鸠工庀材先后落成”;“其他焚旧券、减租税、建桥梁、葺神宇”等善行数不胜数,金华知府周公颜其堂曰“世德”,巡抚吴公旌其门曰“义士”。父亲行善,儿子赵忠良也“悉体其亲,竭力左右以成厥志,誉望炜于当道”。

  忠臣义士一家人

  明代画舫

  [浙江新闻名专栏]

  竹节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