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写就的一篇篇差错“破案报告”,并不仅仅局限于发表在《咬文嚼字》上,他的学生也是受益者。
因《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一书作者将“砧杵”理解为劈柴用具,吴伟伟对砧和杵进行过相当细致的研究,并写了一篇《“砧杵”到底是什么》,发表于《咬文嚼字》2024年第2期。于是,当语文课上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捣衣砧上拂还来”的诗句,吴伟伟用粉笔在黑板上粗略绘制了一幅“砧杵”草图,并简单讲解,希望他的学生不会犯下将“砧杵”当作他物的错误。
“这些文章之所以会出现纰漏,主要是作者的文言文功底不过关,望文生义。课上我会举这些例子,提醒学生夯实这方面的基本功。”吴伟伟说,自己所写的文章中,许多知识点和高中语文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它们引进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和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比如《“绿衫”“蓝衫”谁人穿》一文中提到了唐代如何以朝服颜色区分官员品秩等级,可以联系到课本中《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必学的文言文《项脊轩志》中,有一句“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吴伟伟写的《文官记事用“笏板”》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得知自己的老师时常在《咬文嚼字》上发表文章,吴伟伟的学生中有人因此专门订阅了这本杂志。
目前,吴伟伟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月至少向《咬文嚼字》投稿两篇文章。“虽然文章从开始写到最终写出来,这个过程比较痛苦,但就像练功一样,一旦你对自己降低要求,那可能一篇都完不成。”他十分钦佩这本刊物中那些坚持写稿十多年的作者,“比起他们,我要学的地方还很多,坚持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