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君
幼有所托,解后顾之忧,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照护正成为许多职场年轻父母的“刚需”。怎么托、如何托,不仅关乎婴幼儿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关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托育其实是“大”民生。当前,许多家庭经历着这样的困境:一方面,职场父母难以平衡工作与育儿,而隔代抚养常因育儿观念差异引发冲突;另一方面,随着家长育儿观念的升级,原先的托“管”需求已转变为如今的托“育”服务,对“育”的质量与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照料,而是期望托育机构能提供涵盖膳食营养、健康保健、行为习惯及早期教育等全方位的服务。
在此背景下,构建品质优良、安全可靠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成为解决民众急难愁盼、保障幼有所育的迫切需求。普惠性托育,其核心在于“可获得性”“可负担性”与“保障性”,让所需家庭能享受到便捷、经济、高质量的托育服务。我市积极响应这一民生诉求,将婴幼儿托育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创新性构建“3211”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通过盘活各类资源,先后推出“国医养国娃”“夜市+托育”“景区+托育”“企业+托育”等照护服务形式。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家庭养育成本,更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构建起一套高效、科学、优质的托育服务体系,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信赖与好评。
普惠性托育园的发展不失为破解“养娃之忧”的一剂良方。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托育服务体系中仍存在托位利用率不高、托位因招不满而闲置等问题。这要求在推进普惠性托育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托育服务能够精准对接家庭需求,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