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又随了200元的份子钱,这个月都第三次了,现在大家的攀比心怎么越来越重了。你们村干部管不管?能不能管?会不会管?”张立明至今还记得,2020年一村民找到他连发三问时的场景。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当事人的苦恼,更是道出了大家对人情减负的期盼。
70岁的黄安芳是黄大户自然村老协负责人,也是一名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此前村里举办婚丧事时,黄安芳常被大家委以财务管理的重任。作为一名老“财务”,他给村民算过这笔移风易俗经济账:“一场丧事,按照以往村里大事大办的习俗,要请全村人吃席、摆道场。开销少则10余万元、多则20余万元。丧事简办后,至亲好友一起吃个饭,开销大概几千元……”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在面前,越来越多的村民想要改变这种“人情不是债,锅顶头上卖”的风气。
管不管,是态度问题;能不能管,是权限问题;会不会管,是能力问题。
面对群众诉求,镇西村两委班子第一时间召开碰头会,坚定狠刹人情风、培树新风尚的决心,确定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的思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婚丧喜庆事宜操办标准》,在市定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了“镇西标准”,明确“村民婚宴控制在20桌以内、双方合办的控制在30桌以内,菜品标准控制在每桌1800元以内;婚丧事不租豪华车辆,车队规模不超过8辆”。
为推动规定的有效执行,村里经过层层挑选,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乡贤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并积极争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支持,对村民红白事进行事前报备审批和行为监督。同时,村两委利用村报、志愿者队伍、网格员等全力做好宣传。一套组合拳下来,规矩立起来了,一时之间,移风易俗的话题在镇西村掀起热潮。
“以前每年都有很多宴请,有办红白事的,有给老人过寿的,有给孩子办升学宴的,形式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现在大家都不会这样大操大办了,一下子轻松多了,互相之间不攀比,人情世故也和谐了许多,村里的风气好起来了。”谈起村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村民张泰成深有感触,“十年前我母亲去世,一场丧事办下来花了十多万元,2020年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后有了简办红白事的标准,我父亲去世时只花了1万元。”张泰成说,父亲和他都是党员,丧事简办也是父亲曾经的意愿,父亲去世后,他捐了6800元给村老协。此后,村民纷纷效仿,以捐款代替大办宴席。
据统计,4年来,镇西村仅红白喜事就节省费用360多万元,“以捐代办”村民捐款达到10万元。如今的镇西村已成为婚丧喜事操办标准试点和省级文明村,不见往日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场景,村民之间少了人情之累,多了文明新风。
“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的行动指南,我们村制定的村规民约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村民的行为,更好地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张立明说。从将优化人居环境纳入村规,到制定条款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大操大办,再到细化条款,对具体事宜的操办规格、形式做出明确约定,镇西村村规民约的不断修订完善,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赢得了村民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