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产业串成带 甜了画水果农心 十余种水果带热全年采摘游 2024年06月27日  

  □记者 吴玲

  进入梅雨季,天气闷热,画水镇出产的苹果梨、手剥小西瓜等夏季水果在市场上日渐走俏。早在4月,画水镇就迎来了水果丰收季,白枇杷、桑葚、黄心李……水果种植是当地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培育,水果产业已成为带领村民奔向小康生活的“甜蜜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全民共富的强力引擎。

  “人无我有”占领市场高地

  东阳地处丘陵地带,土壤贫瘠,日照也不如西部地区充足,怎么种出香甜脆口的哈密瓜?

  2012年,画溪五村村民朱云兰创办了丝路家庭农场,首次接触到水果种植,就对大家都不看好的哈密瓜种植心有所属。除了自己摸索,她还多次将农技专家请到现场指导。最终,朱云兰摸索出一套方法:首先挑选本地气候适合种植的品种,因地制宜,同时摸索出一瓜一藤的种植方法,精心培育。想要出产的哈密瓜口感好还有秘诀,就是坚持人工授粉,不使用激素。

  “每个哈密瓜重两三斤,虽然个头不大,但胜在皮薄瓤厚,单个哈密瓜的出肉率超过90%,我要多带几个给亲戚朋友尝尝。”正在现场采摘的金女士说。

  尽管丝路家庭农场的哈密瓜每斤售价12元,比市面上的价格略高,但几乎每个游客回程时带走少则两三箱、多则几十箱。近年来,朱云兰还种起了“吊威亚”的手剥小西瓜,也深受顾客追捧。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画水镇农办工作人员蒋爽妮说,以往村里的种植户自产自销,市场信息不对称,种植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农办多次组团带农户向周边区域的水果种植大户取经,并邀请省里专家授课。农场出品的水果越多样、品质越高,越能在市场卖上好价钱。

  党建引领水果销路不用愁

  近日,市为能农场负责人许为能正忙着采摘翠玉梨,送到市水果批发市场销售。据悉,该农场翠玉梨的单日采摘量在500斤左右。

  翠玉梨又名苹果梨,因口感似苹果细腻无渣、脆甜而得名。2008年,许宅村首次引进苹果梨,许为能也成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为能农场种有40亩梨树,其中翠冠梨、云黄梨各5亩,黄花梨10亩,苹果梨20亩,去年苹果梨的亩均产量在5000斤左右,亩均收入突破万元。

  “今年的开采日期比去年晚了一周。”许为能介绍道,今年3月底,许宅一带遭遇冰雹等极端天气,正值梨树开花坐果的关键时期,导致开采时间推迟。但许为能不担忧销路。“7月中旬至8月底,翠冠梨、云黄梨、黄花梨相继成熟,到时会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上门采摘。”

  “我们提前摸排各农场水果成熟节点,赶在水果成熟之际,镇农办及时通过‘农民信息’短信平台编发,同时在微信平台发布信息,果农再也不用担心滞销了。”蒋爽妮说,甚至义乌、永康、绍兴等周边县市的游客也趁着周末、节假日上门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山坳变良田,闯出新天地

  走进金理葡萄农场大棚,一串串牛奶葡萄晶莹剔透、硕果累累,压得葡萄藤弯了腰,多汁的牛奶葡萄即将上市开摘。

  金理葡萄农场地处山坳,占地70余亩,种植了牛奶葡萄、晴王、美人指、妮娜公主、巨峰、红地球、甜蜜蓝宝石等7种葡萄。其中“妮娜公主”成熟后外观艳丽诱人、口感细腻、无籽,去年每斤售价高达50元,今年的售价也不会低。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山坳田,2008年,在永康经商的金理听闻葡萄种植收益可观,资金周转快,回到村里发现大部分良田已被流转,只余下这处无人问津、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山坳,但经实地走访,他发现不仅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还有适合葡萄藤扎根、汲取营养的砂质土壤,再加上地处山脚早晚温差大,能让产出的葡萄更甜更多汁。多年来,金理不断引进新品种,年年产量攀高,每年一半以上的葡萄都由游客自发上门采摘。

  画水镇因地制宜,探索用水果产业带动农民共富。从该镇最东侧的莪溪村一直到最西侧的洪塘村,种植着樱桃、桑葚、蓝莓、哈密瓜、桃子等10余种水果,果园串联成线,贯穿整个镇区,从4月至12月都有水果供游客采摘。“通过水果种植,百姓的腰包鼓了,幸福感更强。”画水镇副镇长单大明说,通过摸索新方法新路径,引进更多新品种、新技术,画水正在把水果产业变成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