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淡定应对 消费者趋理性 2024年06月13日  

  618

  大促

  □记者 楼瑶琳

  今年“618”电商平台年中大促取消预售机制,在5月份就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国内电商平台的年度重头戏,“618”可以说是平台、商家、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近日,记者走访白云商贸园区多个电商园发现,对于今年“618”,商户心态普遍比较淡定。

  “现在无所谓参不参加‘618’,感觉天天都是‘618’。”“本来利润就低,再参加大促就亏本了。”不少商户道出了参加“618”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12日上午,浙兴电商园工作人员葛璇瑛按惯例到负责区域巡场,查看区域秩序,了解商户需求,协调解决问题。虽然现在正值“618”中期,但园区商户“战况”和平时差不多。“忙的几家,一直都挺忙。”

  东阳国际汽车城电商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园区有270多户电商商户。前期,我们管理人员到各自责任区域走访摸底,发现由于大促周期拉长,加上平时促销活动力度多,大促的氛围较往年有所减弱。”

  市睿旺电商公司负责人王武林坦言,公司已两三年没参加电商平台大促活动。公司经营小百货,客单价在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如果参加“满300元减50元”的活动,意味着每件产品要让利1元至3元不等,这就让本就薄利的企业不堪重负,面临亏损风险。“如果品牌利润高,有降价的空间,还可以考虑参加大促活动,但我们这种小百货在日常的低价内卷中已失去降价空间。”

  王武林记得,三四年前的年中和年终大促期间,微信朋友圈经常被“战绩”刷屏。尤其是“双十一”期间,朋友圈经常出现同行爆单的信息。如今,这样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电商购物节氛围变淡,从各大电商平台淡化数据的态度中可见端倪。2022年,天猫不再披露“双十一”的销售额。2023年起,京东也不再公开“618”大促的销售额。

  在采访中,还有电商商家表示,近两三年来,传统电商平台大促带来的流量红利都不太理想,交易金额、访客人数等数据与平时相比没什么波动。“砸钱大促,也许溅不起水花,还不如在平时投流,做到细水长流。”

  低价促销“卷”不动

  另辟蹊径稳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低价竞争硝烟四起,越来越多中小商家坦言卷不动。有的商家另辟蹊径,选择“出海”。

  市值才电商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皮具、皮夹等产品,从2022年开始跟随拼多多平台“出海”步伐,做跨境电商,发展稳步向好。目前,公司已有员工百来号人,成为浙兴电商园区标杆商户之一。

  市欣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在Shopee(虾皮)、Lazada(来赞达)等跨境平台经营女鞋,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该公司在海外设仓,降低物流成本,每年开发几百款新品女鞋,提升市场竞争力。团队从创业初期的2人,发展到现在10多人,办公面积也从100多平方米扩至1000多平方米。

  市值才电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仁冬坦言,相较于做国内电商,跨境电商对资金、存货的门槛比较高。从发货到回款,一般要两个半月时间,周期比较长,要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面对内卷,还有的企业则在新品研发、优化供应链上下功夫,提升竞争力、降本增效。市本拙户外用品公司采用ERP管理系统,对人均能效、日发货量等数据进行精细化实时管控,提升了利润率,增强了竞争力。创业5年来,发展逐年上新台阶,员工从最初10多名增至现在40余人。

  消费者趋于理性

  新年大促、情人节、女神节、母亲节……近年来,除了“618”“双十一”,各种电商购物节不断涌现,隔三差五的活动降低了消费者对促销的热情。

  “平时和大促的价格相差不了多少,一般都是按需购买。”市民徐女士在手机上下载了淘宝、拼多多、小红书、抖音等多款购物、社交软件,刷到好物时,顺手会下单。她的购物理念是,不为了凑单买不需要的东西,虽然可以退货,但对自己和商家都会带来麻烦。日用品、季节性服饰等在平时按需购买,护肤品、小家电等单价较高的选择在大促时买。去年“双十一”,她买了除螨仪、空气炸锅、护肤品等,加上满减补贴,花费4000多元,比较划算。“护肤品虽然没有满减优惠,但赠品超多,一年也用不完。今年“618”买了台布艺清洗机,提前两个月收藏,发现价格和平时一样,但反正要用,就入手了。”

  朱仁冬说,很多消费者有从众心理,在货比三家时,会根据产品评论、销量决定是否下单。这也让不少商家选择参加大促,赔本赚吆喝、冲销量,力争在细分类目中取得靠前排名。“即便产品价廉,但如果质量不好,消费者还是会退货。要增强客户黏性,根本还是要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