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在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推动下,湖溪镇的演出团队不断增加,有湖溪村、镇西村、湖溪鸿达、湖溪旗袍秀、郭宅一村、郭宅二村、罗青村等文艺演出团队,2019年之后演出队伍和人员数量更是飞快增长,至今湖溪镇各村都成立了婺剧戏迷小组,会员达300多人,形成了湖溪、后山店、郭宅、清潭、罗青等多个村级婺剧阵地,每年开展活动累计100多场。

  这一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他便是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现任会长张东。张东与湖溪婺剧发展渊源颇深,他的父亲便是湖溪公社婺剧团团长张锡虎。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东从小便接触婺剧。“我父亲早年在部队时就是文工团的演员,回老家后开始婺剧演艺之路。受父亲影响,我们兄弟姐妹多少都懂点婺剧皮毛。”

  14岁时,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张东来到原东阳婺剧团,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8年的学习经历,让他深刻体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内涵。“那些年,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练嗓了,然后学形体、台步、毯子功,等等,一直到下午5点,可以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功,很辛苦。”张东说,“那时婺剧团面向全省公开招人,有5000多人报名,最终只有60多人入选。虽然刚开始我并没有热爱婺剧,但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坚持好好练。”

  作为一名专业的婺剧演员,张东深感婺剧传承之不易。2019年,他毅然挑起家乡湖溪婺剧传承的重担,担任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会长一职。如何让婺剧重拾昔日荣光,成为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经过一番深思,张东决定多管齐下。

  “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张东说,他从改良传统经典剧目入手,创新戏曲语言、演绎形式,甚至与小品等艺术形式融合,把《磨豆腐》《铁灵关》《薛刚反唐》《三请梨花》等婺剧剧目改编成小戏,让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听得懂、看得牢”。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同步推进婺剧演艺人员和演艺阵地的建设。

  “婺剧的传承离不开演艺人员,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婺剧的发扬需要活动和舞台,我们就利用文化礼堂、广场等阵地,组织开展活动,在扩大婺剧影响力的同时,吸引戏迷加入我们的队伍,形成良性循环。”张东说,以吹拉弹唱的婺剧乐队为例,目前人员年龄大多70多岁,由于学二胡、唢呐等传统民乐的人员相对较少,如果不抓紧培养,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所以必须把人才培养提上日程,从而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补充。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湖溪婺剧演艺人员的足迹不仅遍布三乡大地,还走出东阳,到义乌、磐安等地开展文化走亲。每到夏日夜晚,湖溪镇区的公园便响起或高亢或婉转的婺剧腔调,一台台婺剧纳凉晚会点亮村民的夜生活。

  “婺剧传承任重道远,惟愿尽我辈之努力,薪火相传、青蓝永续。”谈及未来,张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