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湖溪镇镇西村文化礼堂,市婺剧促进会湖溪镇分会的新老成员正齐聚一堂,聊青春忆发展。
众所周知,湖溪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是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得益于丰厚的文化积淀,集六大声腔于一身的剧种——婺剧,很早便在湖溪生根发芽。谈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村——湖溪村。20世纪60年代,湖溪村诞生了婺剧团,原东阳婺剧团中的不少骨干力量都是湖溪人。
“湖溪深厚的婺剧文化是靠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没有早年的热心人士,哪里会有如今的婺剧热土?”湖溪村村民、时任湖溪公社文化站站长的张章荣感慨道。
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东阳城乡开始吹起文化春风。当时,作为下派文化干部之一,张章荣肩负着建设基层文化中心、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使命。在他的一手操持下,湖溪公社婺剧团诞生了。
张章荣说,当时要以公社名义成立一支演出队伍,婺剧马上从他的脑海里蹦了出来——湖溪村有一批婺剧基础不错的老班底,他自己有被原东阳婺剧团多次借用的经验。于是,张章荣和负责领导商量成立婺剧演艺队伍。
一番“招兵买马”后,由30多人组成的湖溪公社婺剧团成立并开启了演艺之路。张章荣回忆,第一部排演的婺剧剧目《春草闯堂》,邀请了曾经的浦江婺剧团花旦、东阳人严彩娟排戏。
演艺队伍步入正轨后,除演出服装、道具、音响等由公社提供外,演员工资全得靠演出卖票挣出来。“刚开始根本没有啥音响设备,只有一个高音喇叭,这演出效果能好吗?我们就向公社争取资金,升级演出设备,邀请婺剧团的专业老师来培训,采用剧团专业曲谱。”
软硬件升级后,1983年至1985年间,湖溪公社婺剧团迎来了演艺春天。当时的火热场景,张章荣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辗转乡间演出,每张票卖5毛钱,有一阵子演出票十分畅销,根本不愁发不出工资,甚至有老乡夸赞我们婺剧团的演出和东阳婺剧团不相上下。这让大家信心十足,虽然奔波赶演出很辛苦,但没人喊累。”
湖溪公社婺剧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半年时间还“改头换面”,唱起了越剧,不过因为“水土不服”,又改回了婺剧。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和微薄的收入过活,选择外出打拼。最终,因为人员流失严重,坚持了8个多年头的湖溪公社婺剧团于1987年解散,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