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新”向“质”向未来
说到千祥,大多数东阳人都会想到羊肉、中草药和箱包。作为“千祥三宝”之一,千祥箱包尽管已有40年的产业历史,但当下总体仍呈现“低小散”的现状,产品基本上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寥寥无几;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位置相对分散,主要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市场优势。随着全球制造业纷纷向东南亚转移,这一竞争优势或将很快被取代,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势必难以为继。在“内忧”“外患”交加的形势下,千祥如何在国内一众箱包生产基地中脱颖而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由之路。
想要避免陷入低端化、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说到底还是要依靠创新驱动。一方面是产品研发设计的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推进质量品牌创建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箱包品牌;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的创新,让更多企业拥抱数字化经济浪潮,更新迭代生产设备,以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迈进。
建设现代化箱包产业体系里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产业规划、政策激励、平台建设等综合施策。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引领带动,也要鼓励个体户、小微企业转变发展理念,主动走出“舒适区”,找准目标定位,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同时,研究出台箱包产业“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给予达标企业不同等级财政补贴,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升级动能;抓住九峰箱包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契机,招引更多箱包及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全面打通箱包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各个环节,放大产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向“新”转变,向“质”而行。千祥镇箱包产业要做强做大,就要借力数智,塑造新优势,打造好环境,助力千祥箱包度过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通过多层次、多路径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千祥箱包一定会摆脱“低小散”的标签,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