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新萍
21日上午,走进浙江澳亚织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车间,“澳亚织造数字化工厂驾驶舱”显示屏上,最新数据实时跳动,显示当班开机率和设备运行等状况。隔着一道门,机器正忙碌运转,巡检员欧应碧拿着手机正在巡检,在手机内系统的辅助下,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精确而高效,所有巡检数据都录入后台,若有问题一查便知,从而有针对性地快速解决。
2021年,澳亚织造上线运行自主研发的“纺织行业数字化管控系统”,通过每台织机上的传感器和PLC数据采集设施,完成生产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终端平台的监控,实现精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
作为中国线带行业“十强”企业,澳亚织造深耕弹性织带行业30余年,建有近5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拥有针织产品、机织产品、提花产品、特种产品、耳带等五大生产车间,计有1000多台生产设备,还有1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及检测室。
“品质稳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澳亚织造董事长卢壮凌坦言,通过数字化系统管控,澳亚织造不仅能够确保每一环节的精细化生产,还能通过即时数据反馈,有效调整和提升生产流程,从而保障产品品质更加稳定。
2012年,卢壮凌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便开始探索智能化管理之路,不断推动管理、产品和服务等科学有序转型升级。2013年,澳亚织造完成股改,建立现代规范企业管理制度。2014年,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引入ERP系统,以信息化推进管理有效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卢壮凌发现,企业的很多管理细节依靠ERP系统仍无法有效实现,有些管理内容甚至无法触及。在中国编织联合会、行业协会组织的考察学习中,卢壮凌接触到数字化知识,发现这是破解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之困的“钥匙”。
2019年,卢壮凌决定与杭州一家企业合作,对澳亚织造3楼车间作数字化试点开发,结果遭受疫情,开发工作被迫停止,当时公司已投入数十万元。2020年,他又对5楼车间作数字化试点开发。在第一次试点开发所积累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公司信息化开发技术人员的潜力,逐渐明晰了数字化改造路径。经一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澳亚织造于2021年成功研发出了自己专属的数字化系统。
系统的落地应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以订单为例,全程数据监控让订单流程一目了然,若订单时间有所延迟,只要反向梳理分析相关数据,很快能找到原因,从而快速解决。不仅如此,在数字化系统助力下,公司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清晰透明,实现了员工工资日结,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如今,数字化系统已经延伸至澳亚织造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入库到生产、检验、包装等,数字化管理让一切变得清晰可控,公司实现了降本增效,生产能力提升三分之一,良品率保持在98%以上,客户满意度高达91%。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澳亚织造研发能力强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现有20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费用占到企业产值的2%至3%。公司以数字化系统赋能研发工作,对生产工艺单均实现数字化,让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流程更加高效透明,进一步保证了品质稳定。
“新质生产力要放到企业的实际经营中解读,不管是新产品、新设备开发,还是管理新模式的运用,都要能为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并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卢壮凌说,澳亚织造的数字化蜕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的创新。“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持久战。”他表示,公司将持续投入,不断优化升级数字化系统,同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奋力攀高向“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