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楼瑶琳
今年,王向东木雕工作室喜事连连,在13日落幕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作品《凝固的爱》夺得百鹤金鼎奖;4月底,牵头起草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东阳木雕制品》启动制定。
从艺32年,头顶“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金华市拔尖人才等诸多光环,即将到知天命之年的王向东依然“刀”耕不辍,并不遗余力为东阳木雕发展鼓与呼。
活化传统文化 创新美学表达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八仙桌曾经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的祭祖祭祀活动,百姓都要用到八仙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居家环境的变化,八仙桌渐渐退出现代家庭应用。不过,在王向东的创意点化下,八仙桌摇身一变,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装饰画、小方桌。
“八仙桌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工艺和美学,它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传统礼仪、家文化、和文化等诸多意义。”王向东认为,只有创新表达传统美学,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使传统文化“活”起来。近年来,他积极探索传统材料在当代人生活中的革新与应用,展示工艺美术与当代生活融合共生的哲学。《繁花部落香方在》系列作品就是这样的创新之作。
该系列作品题材涉及季节、民俗文化等,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季节题材《秋收》装饰画取材八仙桌的香樟木桌板,以浅浮雕形式,展现了农民喜气洋洋举着手机直播带货的丰收场景。《布艺桌》小方桌取材柏木,采用彩木镶嵌工艺,在桌板上镶嵌金丝楠木雕刻的枫树叶,造型简洁、风格独特,适合日常吃饭、喝茶场合,是八仙桌在现代生活的活化应用。
在东阳木雕创作的探索之路上,王向东并不抗拒新技术、新工具。在他看来,传统工艺也要不断自我革新,通过跨界合作、技术创新、多元营销等方式破圈突围,抓住年轻人口味,把握新时代脉搏。
令王向东欣慰的是,他的儿子王梓淦在创新木雕表达方式上,已有积极探索。在杭州亚运会期间,王梓淦创作了木雕作品《无敌蚕宝》——人物身体涂了有色树脂,呈现残疾人运动员饱满的肌肉、大汗淋漓的状态,展现他们身残志坚的昂扬斗志;足球、篮球、排球等球体贴有金箔、银箔,使作品呈现金属质感,视觉效果更加夺目。王梓淦就读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组织成立了“入木三分”非遗传承实践团,和一帮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打造“非遗美学直播间”,借助“直播+短视频”将木雕非遗技艺带入现代生活。
提升文化素养 助力行业发展
4月29日下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下达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东阳木雕制品》起草工作第一次会议暨制定启动会举行。牵头单位就是王向东木雕工作室。
王向东介绍,东阳木雕早在2008年就获“东阳木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国内木雕行业相关标准有林业行业标准《木雕及其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木雕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2001年报批核准的《东阳木雕行业标准》。《东阳木雕行业标准》过于老旧,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东阳木雕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东阳木雕制品》林业行业标准有利于东阳木雕工艺制作的规范,也是行业发展壮大的刚性需求。”
身为国家林草局木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近几年,王向东还主持、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木雕工》《手工木工》等,行业标准《红木商业名称》《红木制品等级》《木雕及其制品通过要求》以及多项地方团体标准,有力助推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王向东参与制定系列行业标准的底气,来自于他持续不断的学习、探索、研究、总结。自1995年从东阳技校毕业后,他通过拜师、到美术学校进修、出国交流等方式,从未间断学习。“作为新时代手工匠人,文化素养和手工技艺同样重要。只有提高眼界格局,提升审美水平,才能用工艺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古老的东阳木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