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剧种何以弦歌不辍 2024年05月08日  

  “可恼奸贼不开关,假借敌手害忠良,满腔怒火高万丈……”一大早,东阳剧院4楼的练功房里就响起高亢的婺剧腔调,这是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原东阳婺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复排婺剧《铁灵关》的第八场戏——《战铁灵》。

  “咚咚咚咚咚,锵锵锵……”导演王文俊一边盯着演员的动作,一边用手在桌上拍着节奏,嘴里模仿着锣鼓声。“手用力点,不要太散。”年轻演员任何细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上前示范动作时,王文俊的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双目炯炯有神,依然是40年前那个俊朗的武生。

  时间拉回到1984年,浙江省婺剧“小百花”东阳县演出队晋京演出《铁灵关》,一时誉满京城,《中国日报》以《地方剧种,震动北京》为题对其进行报道。那一年,王文俊年仅17岁。在《战铁灵》这场戏中,他饰演的王庆手执双锤,以连续十多个三百六十度“飞旋”博得满堂喝彩。

  那是东阳婺剧团的高光时刻。《铁灵关》从东阳走出去,又一路从北往南演回东阳,不仅上得厅堂,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认可,也下得乡野,深受老百姓喜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铁灵关》讲的是老故事,却是一部创新剧,由婺剧团原编剧卢俊迈根据传统剧目改编,既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细腻的爱情桥段,很能“抓”观众。加上演员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又肯吃苦,练就一身绝技,才让这台戏大放异彩,吸“粉”无数。

  然而,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在各种新鲜事物的冲击下,婺剧渐入低谷。“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家看电视,没人看戏。”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赵雷是王文俊的徒弟,在王文俊去杭州工作后,他接替师父继续演《铁灵关》。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的艰难时期,他感慨不已——最糟糕的时候,东阳婺剧团一年只演了三四十场戏,全年经费仅十多万元,别说排新戏了,连演出服破了也没钱更换,“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次,东阳婺剧团去永康四路口村演出,村民到村口迎接,帮抬装行头的箱子。木箱子年岁久了,抬着抬着底板突然掉了下来,戏服散了一地。村民们一片哗然,觉得这个剧团实在是寒碜,一定很差劲。不曾想,戏却演得十分精彩。演出结束后,村民们苦苦挽留,要求第二天接着演,但东阳婺剧团以还有演出任务为由婉拒。实则是因为那些年团里没钱排戏,能演的戏已经全部演光了。

  此后数年,东阳婺剧团在困境中寻觅转机,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一些外地婺剧团,比如武义婺剧团没能扛过“寒冬”,部分优秀婺剧演员流入了东阳婺剧团,大大提升了东阳婺剧团的实力,让东婺人“熬”到了春天。

  正所谓触底必反弹,赵雷说,大约在2002年后,婺剧的民间演出市场逐渐复苏,加上国家、省、市愈来愈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地方剧种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东阳婺剧团的生存压力大大减轻。

  满足了温饱需求,才有创新动力。2007年,东阳婺剧团投资80万元精心打磨的青春版《三请梨花》——《樊梨花与薛丁山》,在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上一举拿下剧目大奖。相比原版《三请梨花》,《樊梨花与薛丁山》剧情更紧凑,人物更丰满,灯光、舞美也呈现全新的视觉效果,最终久演不衰,实现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这之后,东阳婺剧团继续高歌猛进,佳作频出,《情殇》《英王徐策》《浴血惊魂》接连拿到省戏剧节的最高奖——新剧目大奖。

  “你们就是二十几年前那个剧团啊!”前些年,当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再次到四路口村演出时,村里的老人认出了他们。这或许就是婺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一出好戏总是能让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