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惕吾,本名王瑞钟,1913年出生于歌山镇王村光村。1928年毕业于东阳中学后,任教于巍山镇南桥小学。据王惕吾的侄子、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赵允成介绍,南桥小学算是家族私塾,“南桥”正是其曾祖父的名字。王惕吾与赵家之交便始于此。
当时,赵允成祖父见王惕吾写得一手好字,且为人光明磊落,颇为青睐,遂将其长女介绍于他。一年后,王惕吾放弃教职前往上海文化学院求学。1933年,王惕吾投笔从戎,改读军校,后投身军旅。
1948年随军前往台湾后,王惕吾申请退役,随即开办煤矿、运输公司等实业,后皆未果。1950年,他转投新闻战线,创办《民族报》与《民族晚报》。办报伊始,面对风雨飘摇、竞争激烈的台湾报业市场,王惕吾已然踏入荆棘之地,资金亏损、销量受限等险境连连。然而,他依然胸有成竹,不断把握机遇,谋求发展。1951年,在王惕吾的发起下,《民族报》与《全民日报》《经济时报》并创联合版,当时报名为《全民日报、民族报、经济时报联合版》,后于1957年6月20日更名为《联合报》。
据赵允成回忆,走进《联合报》报社的大门,就能看见草坪正中安放着一尊王惕吾的汉白玉雕像,下方刻有“正派办报”四个字。雕像为坐姿,端坐着的王惕吾,在厚厚的镜片下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既坚毅又柔和,正是典型的报人形象。作为《联合报》发行人、社长,联合报集团董事长,王惕吾恪守“正派办报”精神,提倡“正道、正直、正当”,强调新闻“要快、要准、要实”,以“投资再投资、进步再进步、发展再发展”的理念,引领《联合报》成为当时台湾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
王惕吾始终强调自己是中国人,要坚守中国人的立场。他曾公开表示,办报纸绝不是为某些政客,而是为中国人服务,为中华文明服务。王惕吾的长女王效兰也曾说,她父亲坚信报社的成功其决定性因素不是资本,为中国人服务的大方向才是根本。王惕吾希望通过他的报纸,促成世界各地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向全世界散播中华文化的种子,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办报40多年来,心怀“中国梦”的王惕吾把自家的报纸陆续送到了全球人民的家中。1967年创办《经济日报》,1976年在美国创办《世界日报》,1978年创办《民生报》,1984年在法国创办中文版《欧洲日报》,1985年在泰国接办中文版《世界日报》,1988年创办《联合晚报》,1992年在香港创办《香港联合报》……其间,他还设立“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世界日报文化基金会”等组织,并先后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副主席、亚洲报业基金会永久荣誉理事等职,致力推动中华文化事业发展。
从枕戈披甲的军人到享誉全球的“报业巨子”,王惕吾俨然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