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制作流动图书箱 2024年04月24日  

  在筹备现场会的过程中,总政治部发现了我们外出训练时用炮弹箱当“流动图书箱”装书的做法。为此,他们特意为我们定制了一只“连队流动图书箱”,发到襄阳南路“军区文化用品供应站”,要我们去取回试用后提出修改意见。我与家住上海城隍庙福佑路的战友苏伟国去领这只图书箱。我俩想得很简单,一只空图书箱,拿回应该很轻松,就没让部队派车接送。领到后发现,这只图书箱长约1.5米,两头装了两个约5毫米粗的铁扣环当“提手”。我俩抬着这只里面无任何隔断的空箱步行到延安路71路公交车站,双手被勒得通红,抬回到连队时,我俩双手都像要断了似的。

  不行,我直觉这只图书箱还没炮弹箱好用,一只空箱在上海这样的平原地区尚且如此难抬,要是装上图书,山区的部队还能用吗?我考虑了几天,着手画了两套“流动图书箱”的设计稿,其中一套(见图)我设计成两只图书箱,宽50厘米,深30厘米,高60厘米;箱子前后两面对向开门,打开后形成一个Z型的小书架,箱门后面、箱体正反两侧共有4个展示面。其中,1号箱门下端放置小16开书籍,上端放置大32开书籍和连环画;中间箱体侧放书籍,书脊朝外展示,下端放大16开书籍对半朝两个方向放置,便于战士搜书名;上端放小32开书籍,书脊背面空隙平放书籍;2号箱的两个门去掉隔断,放8开画报和连环画。

  两只箱子都采用轻质、坚固材料做箱体;左右两侧安装4个背带孔扣挂脚,用于挂背带,单兵可背着图书箱行军;箱体顶部安装皮质内塞海绵提手。

  总政治部采纳了我的设计稿,并统一制作后于1978年发至全军基层部队。1981年暑假,我在杭州剧院参加原浙江省文化厅组织的全省专业剧团天幕幻灯培训班,在舞台上看银幕电影《新闻简报》时,电影里一支野营拉练部队战士正背着流动图书箱翻山越岭。

  我离开部队已40多年,当年担任图书管理员、书评组成员,是我人生中一段值得回忆的宝贵经历。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时候农村没通电,靠点煤油灯趴在桌子上读书、写作业。随着科技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年出现了全民“低头族”,有人因“低头看手机”掉进了窨井,有人因“低头看手机”滚下台阶,有人因“低头看手机”与车相撞……我想,大家还是应该回归看书,看纸质书,看健康向上的优质书,这是我们最佳的读书途径。

  口

  述

  还原时光

  记录时代

  亲历

  亲见

  亲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