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注入“智”动能 ——东阳聚焦产业引育聚合人才纪事 2024年04月23日  

  □记者 张庆 通讯员 卢纯佶 龙腾

  “我的专业研究方向和企业较匹配,东阳的人才政策对我也很有吸引力,希望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近日,博士朱舸在“青年博士东阳行”活动中进行路演并发表感想。当天,我市18家有高端人才需求的企业开展现场招聘,52名意向度较高的博士参加。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因地制宜做好人才招引、培育、留用各环节工作,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育人才

  传统产业向“新”行

  近日,浙江中信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员工陈利兵忙着跟进阔叶黄檀高温定型烘干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阔叶黄檀的收缩率。13年间,木工出身的陈利兵已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精细木工技师,成为公司新产品研发团队的骨干。

  这是浙江中信红木家具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育,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技能人才达225人,分布在生产、研发、管理等环节,为公司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创新等提供坚实支撑。如今,公司已实现手工劳动到机械化生产转变,通过传统工艺和现代编程结合,推动木雕家居产业不断提质升级。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我市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时,出台实施一系列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硬核举措,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机制,并通过名师传帮带、高校技校专业培养等措施,大力培养各级工艺美术大师、“红创二代”储备人才,赋能木雕家居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2023年,我市技能人才新增1.41万人,高技能人才新增0.62万人。

  聚人才

  刷新人才硬支撑

  连日来,在浙江思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研发中心,初来乍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吴应冬正在研究空调机组的内部设计图。他是公司不久前在春季校园招聘会上引进的新人。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不断刷新人才硬支撑。新春伊始,我市抢抓春招引才先机,聚焦磁性电子、装备制造等高新科技产业,积极拓渠引流,前往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校内硕博人才专场招聘会,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据统计,去年我市累计新引进大学生20683人,其中硕士、博士724人。

  与此同时,我市全方位深化校地企合作交流,与河南大学等11所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意向书,探索开展实习就业一体化,把人才成长嵌入产业发展,助推大学生从实习到就业“无缝对接”。截至目前,我市建有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77家,已吸引1500余名大学生来东实习。

  引人才

  赋予企业新动能

  近日,在联宜电机博士后工作站,博士戴开宇正忙着修改手中的电动轮椅相关课题论文。由他参与研发的某系列电动轮椅车,上市以来广受好评,已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

  联宜电机博士后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念好“招”“留”“用”三字诀,建强博士人才队伍。2023年以来,工作站新招引博士后研究人员27人。借助博士研发力量,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40余项、涉外专利120余项,推动公司在各领域技术领先的同时,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为推动市内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我市创新提供“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后工作站13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在站博士58人,新进站博士后人数、开题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

  为更好地引进博士后人才,我市还深化与专业中介机构、猎头公司交流合作,开展“青年博士东阳行”、百名博士到东阳等专项活动,并运用“以才引才”新模式,实现“引进一个、吸引一批”。

  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的人才队伍,为我市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