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荠菜 2024年03月13日  

  □蒋永兴

  过惊蛰就晚了点,长成梗开了花,嫌老了,不过可以用来煮鸡蛋;最好是当叶菜食用,这就要抓住雨水前后的最佳时机。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已经能猜出这野菜的名儿了——大名叫荠菜,东阳称香荠。

  荠菜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来得香。它的嫩叶用来炒肉丝炒豆腐炒鸡蛋都挺好,或是加了肉末做馅儿,包饺子、包馄饨。哪怕是老梗煮出来的鸡蛋,也是特别的香。

  荠菜不仅能给口味加分,营养价值也很高,而且有药用价值,和脾、利水、止血、明目,《名医别录》《日用本草》《本草纲目》都有记载,画水民间则有清凉解毒的说法。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元代诗人杨载的七绝《到京师》,用雪初消、荠菜生、少人行、黄鹂语等意象,渲染了早春的清寒和开始显露的勃勃生机,自然是恰到好处。

  好像也有不对。少人行吗?也许杨载生活的年代,早春是这样冷冷清清的。时过境迁,来到现代。君不见,过了立春,气象学上的春天远远还没有来到,田头地角,溪边树下,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身影,俯下身子、睁大眼睛,瞧瞧看看、寻寻觅觅,只为挑野菜尝鲜。

  随着雨水节气到来,春雨中,草木萌动,香荠也率先抽出嫩芽。因为有了荠菜,因为有了一波又一波挖野菜的人,盎然春意提前来到了!

  不能说野菜都是“挖”来的。汉字的分工很细,笋必须“挖”,荠菜却只能“挑”,香椿、马兰头之类则用“摘”。这是因为,笋深入泥土,非得用锄头等工具挖掘不可。香椿和马兰头用手指即可采摘,不带工具也罢,但是为了减轻手指的劳动强度,也为了提高劳作效率,一般都会带把剪刀,可以多快好省把它们的芽头剪下来。荠菜以及用来做清明粿的艾草之类,食用的是茎叶,不能连根挖,也不能拦腰剪,因此,锄头用不到,剪刀也不适用。一个小小的竹篮,一把弯弯的镰刀,就是“挑香荠”的标配,特别是镰刀,其功用绝对不能被取代。

  “挑”,本意是用肩膀担,引申为承担。但是“挑香荠”,则有轻撬之意。即用镰刀从根茎相连处往上挑动,使其根茎分离,带走茎叶,荠菜的根仍在地下。

  “挑”还有“选”的意思。挑香荠,先要挑地方。首选向阳的旱地,水田和湿地里都鲜有荠菜;其次是前些年荠菜产出比较多的地方。漏网的荠菜长着长着就会开花结籽,籽老熟了就散落在附近的泥土中,来年孕育出新的生命。荠菜生长都很低调不张扬,要在草丛中找,有时要拨开稻草或是树叶才能看见。荠菜拿回家后还得“挑”,因为会夹带杂草或是稻草、枯叶,都得“挑”干净了方可入锅烹饪。

  因为过年在杭州至今未回东阳,错过了今年的“挑荠菜”,自然也就少了这一口舌尖上的美味,颇为遗憾,只能有待来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