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慧OMO”助力“双减”加速 吴宁二校课后服务涵养幸福育人好生态 2024年03月12日  

  □记者 张耀 通讯员 张珊英

  本报讯 6日下午3点20分,随着课间铃声响起,吴宁二校学生迎来了最期待的时刻。轮滑社团的学生在轮滑俱乐部教练的指导下操练;一群学生对着镜子练起了啦啦操。从一个个教室看过去,创意艺术字、激情口才、婺剧、合唱……样样精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飘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这是吴宁二校开展“三融三慧OMO”课后服务的一个场景。近年来,该校做“最东阳”融慧教育,办“最和谐”幸福二校,依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融合课程、资源、校情及技术等元素,设计“三融三慧OMO”课后服务模式。

  “‘三融三慧’指融课程、融师资、融平台的课后服务模式,培养学生大气包融‘慧’协作、融会贯通‘慧’学习、体艺兼融‘慧’创新的‘融慧’素养。OMO(Online-Merge-Offline)指的是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我们将互联网、云空间、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通各环节数据,并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场域与资源,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及全程性、个性化的服务。”该校副校长邵晓燕介绍道。

  据了解,“三融三慧OMO”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分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面。校级为“统筹+特色”,分周二“科普日”和周三“缤纷日”。“科普日”以科学小实验、机器人编程、科技创新营为主题,“缤纷日”以体艺类、语言类、德育类等为主题,共开设60个校级社团。

  年级为“统一+主题”,采用“1+1+3”模式开展,即1天科普活动+1天缤纷活动+3天体艺活动。周二的科学阅读,周三的缤纷活动,年级走班开展39个社团。3天体艺活动则融合韵律操和写字特色,动静结合,统一活动时间与内容。

  班级采用“常规+自主”,指导学生自主开展阅读、写字等活动,满足大多数学生基本作业需要,助力“双减”落地。同时,结合校情,学校融传统线下服务与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支持线上、校外赋能校内,二者相互融合,以“双师课堂”模式落实“OMO课后服务”。

  每周一次线下学习后,孩子们在家里把练习视频发到学习群,请老师指导;若老师发现较好的线上资源,也会发送在学习群,让孩子利用空余时间自学,这种全方位的服务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与肯定。

  “课后服务是‘双减’落地的重要举措之一,‘三融三慧OMO’内容更自主,形式更丰富,既关注全体又兼顾个体差异,既减轻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又增加了他们的弹性选择权,扩展了幸福育人外延,使‘双减’落地有声。”该校校长楼美刚说。

  吴宁二校还积极发挥校内外师资与场馆优势,设置融体艺、科普、实践类课后服务拓展课程。市党群服务中心距离学校不过百米,学校与之在场馆与师资上进行多维度拓展:每周三有8个社团借用党群服务中心场地,参与学生多达256人,两地师资互相融合,共同助力学生素养提升。

  此外,该校利用互联网,实现童诗社团与跨区域教共体学校磐安冷水小学社团学生同步上课,做到两校师生联动学习,让两校孩子享受同样的优质课后服务,实现共同成长。

  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保障课后服务的质效,并为课后服务管理的改进和优化赋能。每学期期末,学校就会进行多形式的成果展示,并对各个社团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社团和优秀学员。同时,该校还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家长进行满意度测评,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家长满意度高达99.56%。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从2023年下学期的95.44%提升至本学期的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