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研究,成果斐然;带领团队,才高行厚。一直以来,何宏平注重学科与队伍建设,培养了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和4位“侯德封奖”获得者等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矿物学领域的优秀学科带头人。
面对亮眼的成绩,何宏平却说,功劳属于整个团队。这个优秀的团队,正是何宏平一手组建的。
科研团队的建设可谓筚路蓝缕。20世纪90年代,正是矿物学学科经历断崖式衰落的时期,何宏平顶住压力,单枪匹马开始干。没有经费,他向同事借了几万元科研经费起步。没有团队,他邀请退休的老师加盟。90年代末,又逢中国科学院改革,若进不了创新体系,团队薪酬待遇非常低。由于学科影响力弱,何宏平所作的基础研究没能成为研究所的重点方向,为此他自嘲“下岗了”。中山大学得知后,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中山大学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着。面对邀请,何宏平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岗位,甘坐冷板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持。经过30年的努力,何宏平和他的团队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黏土科学前沿研究的推动者、稀土绿色开采的开拓者。
何宏平的博士研究生称他是“大家长”,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他都会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林枭举说:“何老师不仅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更是一位虚怀若谷、极具人格魅力且令人尊敬的人。他会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报告,无论学科方向性如何,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建议。”学生黄健说:“当我因科研或生活受挫而感到失落、迷茫时,他及时给予我鼓励和帮助,让我重拾信心、重新出发。”“他是团队的定海神针,每次交流都会让我躁动的心变得平和。”提起何宏平,学生周慧君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学生,何宏平付出了很多。他的博士研究生李尚颖说:“何老师科研和公务非常繁忙,但每当收到我写的关于实验进展的邮件时,他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指出我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下一步的工作。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牺牲自己的周末和休假时间帮我修改论文。平时,他还多次提醒和督促我要开阔视野,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多学习一些方法和技能。生活中,何老师鼓励我要open一些,还指导规划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涯。”
身教重于言传。在何宏平看来,带学生是一种引导和传承,不仅仅是科研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引导和传承,更要用脚踏实地的品行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