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庆
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文旅消费市场复苏,尤其是以演唱会、音乐节、戏剧、脱口秀为代表的“演艺经济”异军突起,其消费主力军便是年轻人。
与身边的年轻朋友一聊,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看演出的经历。难道“宅男宅女”摇身一变成为“追星星的人”了吗?那倒不尽然,只能说年轻人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细分。有爱宅家打游戏的,爱现场观赛的,也有爱赶场看演出的,就连喜欢的演出种类也五花八门,有音乐类的、戏曲类的、脱口秀类的……不过,与疫情前相比,确实更多人不再满足于“小屏幕”,而是多了份走出去的冲动。
与此同时,年轻人也不再如从前一般跟风盲从,而是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的情绪价值紧密相关的事物,文化类产品则是最能够承载情绪价值的东西。受资源限制,相比城市青年,“小镇青年”在这方面的欲望无疑会更加强烈,甚至不吝为其买单,只为更好地满足自身的“情绪价值”。不少商家便抓住这股商机,挖掘“下沉市场”。显而易见,疫情过后,演唱会、音乐节、经典剧目演出已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属”,在小县城的家门口也能实现。
这一点,在我市也有所体现,越来越多的赛事、演出活动引进举行已是大势所趋。不过,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年轻人对文化产品的品质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少人不愿意“将就”,选择外出“赶场”,只为看一场“对口味”的演出。从这来看,我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看是否能够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引进“精品佳作”留住人心。
演艺消费热背后是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