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发祥热土 三乡婺韵飘香 我市获评“浙江省戏曲之乡” 2023年12月19日  

  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原市婺剧团)每年免费送戏下乡108场,民营剧团每年免费送戏下乡120场,周末惠民剧场每年邀请省内知名婺剧团来东演出20余场,持续开展“戏曲进景区”惠民演出活动150余场。我市婺剧团队还积极参与省市级展演活动,并斩获诸多佳绩,累计获得省级奖项9个、金华市级奖项14个、县市级奖项85个。

  婺剧能够在三乡大地遍地开花,还得益于民间婺剧团队的建设。2011年10月,我市成立金华地区首个婺促会职业婺剧团。自此,民间团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共组建群众性婺剧演出团队98支。其中,西街社区群乐文艺演出队常年活跃在张府前巷文化广场,每周开展2场婺剧演出,年活动场次80余场;湖溪镇婺剧促进分会每年开展活动100余场,组织婺剧培训近10场;2016年3月成立的市婺促会戏迷分会,已连续3年举办全市戏迷大奖赛,并将活动推向全省婺剧戏迷,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创作是戏剧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新的剧本,再好的舞台和剧团也只能是无米之炊。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紧扣时代主题,充分挖掘“东阳马生”和木雕雕刻等本土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每三年推出一部原创婺剧精品剧目,支持打造体现东阳地方特色文化和反映东阳文化元素题材的新作品。其中,《樊梨花与薛丁山》《情殇》《英王徐策》《欲血惊魂》在浙江省戏剧节中获新剧目大奖;2017年新编历史婺剧《英王徐策》三度晋京,受邀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优秀剧目展演;2019年新编廉政婺剧《东阳马生》在“李渔杯”首届全国清廉戏曲优秀作品展演活动荣获优秀剧目。原市婺剧团更是成为浙江省唯一一家斩获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戏剧节“四连冠”的县市级剧团。

  交流创作唱响本土特色

  多措并举助力传承发展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婺剧艺术,我市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婺剧传承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扎实做好戏曲发展、人才培养、交流互鉴,推动地方戏曲的振兴与创新发展。

  我市出台《推进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理顺婺剧传承中心管理体制机制,激发院团活力。出台制定《东阳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财政保障方案》,切实提高婺剧艺术人才工资福利待遇,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奖补,全面保障国有、民营院团,群众文体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进一步扩大婺剧覆盖人群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市建立了婺剧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织比赛、请名师培训、与艺校合作委培学员、实施名师帮扶计划等,培育优秀婺剧人才,并积极拓展教育传承基地,开展婺剧普及教育,做好婺剧“传帮带”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组织开展婺剧进校园演出300余场,参加观摩学生达20万余人次。市婺剧促进会、市文化馆每年均组织公益性婺剧演唱、演奏、表演培训和学习观摩等活动,并参与承办省级高规格培训,累计举办培训活动187场,参与培训人数10万人次。市百姓文化茶坊因长期开展婺剧培训,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传统戏剧广场角”“浙江好腔调”传承基地。

  此外,市文化馆也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不仅积极打造影响力大、标识度高、覆盖面广的“东城有戏”戏曲文化品牌,持续开展婺剧演出交流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听戏、学戏、懂戏、唱戏、传戏,还邀请名师名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戏曲、乐器培训课程,培养年轻戏迷群体,进一步提升婺剧文化传播力,壮大戏迷队伍。

  深厚土壤孕育戏曲之乡

  传统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作为传统戏剧大省、南戏故乡,浙江拥有越剧、婺剧、绍剧等众多剧种。我市是婺剧的发祥地,婺剧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省内知名度较高的国有院团: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原市婺剧团)。

  我市婺剧有五大艺术特色。唱腔着重轻唱,强调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主要有二凡、三五七两类唱腔;角色行当种类繁多,共十五行;定妆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掺在一起与底色相一致;脸谱古老又丰富,除了大花和小花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个别花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婺剧高腔已从简单的鼓板、小锣的伴奏,发展成管弦乐伴奏。

  从古至今,婺剧一直是我市民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村里每逢有婺剧演出,戏场总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少民众为了看戏,甚至专门从五里、十里乃至二十多里外的地方赶赴戏场。目前,我市共有婺剧文化长廊、广场等群众戏曲活动场所388个。其中,市百姓文化茶坊、黉门广场、节庆广场、百工园、张府前巷等地都是常年固定的婺剧演出场所;江滨公园民乐广场自2018年启用以来,每年开展100余场公益演出,20余支婺剧演出队伍轮流上演,成为我市又一婺剧活动新阵地。

  □本版文字 记者 张庆 图片 通讯员 朱倩颖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四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名单。其中,我市入选“第四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县级)”。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婺剧保护、传承与发展,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教育传承等多方面发力,营造戏曲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已经形成“1+1+N”(1家专业院团、1家婺剧促进会、N支民营剧团及民间团队)的辐射带动效应,仅登记在册民营剧团、民间团队就超100家,专、兼职演员逾2000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名、演奏员1名;每年开展婺剧演出5000余场,戏曲文化活动1万余场,惠及群众500余万人次。

  如今,或高亢或悠扬的婺剧之音常常从公园、乡间、校园、景区传出,又融于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成为东阳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