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婺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新时代能够发扬光大,熠熠生辉,离不开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即原市婺剧团。
要戏曲出“好戏”,必须先出好剧本。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有一个实力过硬的班底,佳作不断。改革开放以来,原市婺剧团在省级戏剧展演中数度获奖,连续4届获得剧目大奖,在全省县市级专业院团中一枝独秀。1979年,原市婺剧团创办了婺剧训练班。1983年11月,《铁灵关》剧目参加浙江省首届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最高奖)。1984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婺剧小百花东阳演出队”,晋京演出《铁灵关》,轰动京城。上世纪90年代初,《三打王英》被选为全国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剧目,再度晋京,反响强烈,誉满京城。2007年至2016年,《樊梨花与薛丁山》《情殇》《英王徐策》《欲血惊魂》在浙江省戏剧节中获新剧目大奖。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原市婺剧团)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坚持守正创新的路线,展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丰厚的艺术成果。
作为我市婺剧演出的“顶梁柱”,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不仅参与各类重要演出活动,坚持传承与创新,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过足戏瘾的同时,也让戏曲走进“寻常百姓家”。截至11月20日,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已完成古装戏演出123场、江滨梨园舞台演出33场、送戏下乡演出65场、综合性演出58场、公益性演出156场。
“未来,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将在婺剧精品创作、婺剧人才培养、婺剧演出市场培育、婺剧普及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开创东阳婺剧发展新局面。”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赵雷说,将通过创作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培养一批骨干人才,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走亲”“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常态化组织开展“婺剧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老年大学、进武警部队”等公益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加强婺剧的宣传推广与传播,做大做强东阳婺剧文化品牌,让更多民众走近婺剧,扩大婺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