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残疾人群就业之路 解本土产业人才之“渴” 我市升级“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 2023年12月01日  

  □记者 张庆

  本报讯 近日,在木雕小镇胡先民工作室,几名残疾人学员在师父胡先民的指点下,正全身心沉浸在雕刻中。很难想象,他们中有人曾是郁郁不得志的待业青年。

  “这里让他们有归属感,大家不仅可以学技艺长本领,还能参与工作室开展的各项活动,精神面貌相较之前全然不同。”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胡先民说。

  这是我市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优化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市残联以胡先民工作室这一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试点,提供项目制培训费补贴、学徒制培训费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等系列政策扶持,积极探索“师带徒”就业新模式,在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道路上又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师带徒’模式一直存在,自胡先民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后便带徒授艺,至今已有10余个年头,带出的徒弟不计其数,其中有4名残疾人斩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不过同以往侧重于‘一对一’赛前竞技培训、主要针对有较强功底的单名残疾人选手不同的是,现在是通过梯队式小班制规范培训管理,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负责人董忠良说。

  据介绍,“师带徒”木雕培训课每期为1年,开通了绘画、雕刻及创新思维三门基础课,利用晚上的时间授课,不耽误学员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胡先民根据学员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员打牢基础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所长。与此同时,胡先民还积极发动学员参与工作室的文化交流活动规划、布置、接待等,开拓其眼界格局。

  今年9月初,首批5名徒弟拜胡先民为师,短短3个月时间,5人进步神速。来自磐安的学员张真飞便是其中一员,他毕业于金华特殊教育学校,刚开始可以说是零基础,连雕刻刀都不会磨,如今不仅画得有模有样,还参与了修光等高难度雕刻工作。看着他在这里不仅可以专心学技能,每个月还有工资补贴,家人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相较张真飞,学徒吕万全算是“前辈”,擅长绘画和创作的他已在木雕设计这条道路上学有所成,跟着师父,他的学识积累渐丰,深得师父赞许。今年他还参与了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赠送亚运村礼品《最忆是江南》的创作。

  看着5名学徒的进步与变化,胡先民深感欣慰。“东阳木雕人才断层问题由来已久,无论是学徒还是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传承,抑或是产业技术紧随时代创新,都面临危机与挑战。如今在市残联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向,通过学徒制培养,不仅可以打通残疾人的就业通道,还能为东阳木雕产业培养传承人才。”胡先民说。

  对此,董忠良也深表认同,“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帮助残疾人群体掌握一技之长,让其有就业、择业、创业的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胡先民的‘师带徒’模式便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等积累更多经验后,我们将复制推广至其他行业,带动残疾人群体广泛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