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衍万象,故乡山水见真章 2023年11月01日  

  “为了这次画展,李项鸿老师投入很多,创作了多幅故乡主题的画作。”在美术馆副馆长金妙雄印象中,李项鸿的勤勉比天赋更让人感佩。近年来,李项鸿多次回东阳采风,东白山、社姆山、落鹤山、三都胜境、屏岩洞府、横锦水库等地,都留下了他的写生足迹。在用脚步丈量故乡山水的过程中,每次都能让李项鸿发现不同的美景、拥有迥异的感受,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让故乡山水“无边风景时时新”,不愧“歌山画水”的美誉。

  虽然对着故乡山水写生,李项鸿却经常摆脱具象之物的束缚,更崇尚传统的目识心记。因此,他的山水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以表现某地某处的具体景色为目的,而将他对山水的观察融汇于心,归乎笔墨,然后写意表现。即使是他之前所绘的少量故乡主题山水,也往往让人莫辨西东,不识归处。当接到来自故乡的邀约时,面对“乡情乡愁”的命题,他欣然应允。“东阳本是佳山水。但是东阳的山水并无鲜明特色,不像桂林山水、三山五岳等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甚至连海南的礁石都比它特点鲜明。”如何表现故乡山水,让众多游子“见画如见乡”?此事给了李项鸿无形的压力。但他很快就锁定了故乡山水朴素的特质,“这种朴素的形貌却包容万象,涵养了东阳人特有的情怀。”而这一朴素的特征,经李项鸿带有雷霆之韵的笔锋勾勒而出后,磅礴之势更上一层,冲击力更强。

  《歌山画水八面横锦》是李项鸿认为此次画展中创作难度较大的作品。“我一直想表现以东阳地名歌山、画水、横锦、八面山命名的山水画,但这些响亮、抽象、熟悉的文字概念,要用一幅画来表达,同时要容纳东阳的南北两乡风光,难度实在太大了。”在走遍了东阳南北两江流经区域后,李项鸿决定把横锦水库和八面山作为入画对象,因为它们分别是东阳人工创造和自然生成的“地标”,“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禹在八面山视察洪水,东阳人民共建横锦水库,这两段历史都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尤其是这两处地标都承载着李项鸿特殊的情愫:他出生于1960年,那年他的父母正奋战在横锦水库工地上。“因此我出生以后,父母常说是横锦水库孕育了我。”故乡的这项重大水利工程由此成为他心中的重要情结。他把这个情结,安放在画面之中。青山环抱的云烟碧水,薄雾缭绕的田野乡村,展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诗意。这样的构思安排,源于他在故乡青砖黛瓦古建筑群里长大的经历。流经村里的小溪在村边汇入东阳江,溪岸则是一望无际的平畴沃野,八面山耸立于沃野尽处。“曾经在一个春天路过八面山,刚好看到农民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插秧,想来这也是许多东阳人难忘的记忆。”得益于这种独辟蹊径的生活体验,使得八面山在这幅长达近2.5米的画卷里妥妥占据了“C位”,成为画卷中的“显眼包”,而笔墨也由此倾泻——稻田自八面山脚下延伸而出,横亘于参差人家间,周围群山远阔,远方浮云悠悠。“八面山,八面风光,八面来风,站在八面山顶,歌山画水风光尽收眼底。”李项鸿说,正是八面山的美好寓意和独特视角,突破了他对这幅画的创作瓶颈;“横锦”既指横锦一带的锦绣风光,又指横铺如画、锦绣成堆的稻田,令人遐想。于是,在这幅犹如“百川纳海”的画卷里,“故乡暮时的炊烟、村边的溪流以及村民的劳作,交织成刹那芳华,让我突破了创作的时空限制。”

  在创作乡情乡愁的山水画体验中,李项鸿还惊喜地“发现”了东阳山水孕育的美物——香榧,于是在山水之外,把笔墨尝试着转向风物的再现。2020年,他创作了《宋人何坦赞香榧诗意》。为了完美表现香榧树的形态,他特意深入榧乡,观察香榧树的成长与采集,还和多位榧农成了朋友,从而生动地描绘出香榧树“三代果”的特征。在2022年创作《巍巍东白山》时,他将满山遍野的香榧树充盈画面,与山岗流瀑、云烟人家以及松鼠与飞鸟,重构榧乡风貌。“东白山上的香榧树很多长于悬崖上,虽然茂密,实际上根须已经所剩无几,绝大多数养分的汲取都是靠树皮。”李项鸿独出机杼地以这些细致的观察,表现东阳人坚韧的气节,也是东阳游子走南闯北敢为人先的精神写照。这种艺术情怀的表达,在李项鸿的画作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