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眼窝,高挺的鼻梁,白净的肌肤——《天山大叔》《和田母亲》等带有鲜明新疆维吾尔族人种特征的肖像画,乍一看,它们仿佛和“乡愁乡情”的画展主题格格不入。
“明明是表现东阳乡愁主题的画展,怎么会有少数民族的肖像?”面对这些画作,常有观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雪岛回应以“读懂画面背后的深意”:“一幅画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它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意义与象征。”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工作的雪岛,踏上了奔赴新疆的旅途。其实,早在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后,雪岛就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部。那方神秘莫测的热土,既是他的心之所向,更是他的创作对象——以巧密精细见长的传统中国工笔画,能否如徕卡相机一般,细腻描绘新疆的宏伟、瑰丽、浪漫,用“心”再造全新的美学意境?他一次次思考如何拓展画作的题材和立意,并在一次次入疆写生中突破了瓶颈。
这十年,也是浙江省援疆工作超常规发展的十年。阿克苏地区是浙江省对口支援地区,温宿县是金华市对口援建对象。在新疆采风时,雪岛还前往浙江援疆指挥部采风,结识了多位援疆干部,为他在阿克苏地区采风提供了诸多便利,加深了他对新疆的了解。特别是新疆保留的历代丝路文化成果,让他收获良多。
丝绸之路上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跋涉的艰辛。而在目睹了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后,雪岛所体会到的离愁更甚,可谓“愁肠百结”,并对“工艺美术之乡”东阳特有的艺术风格以及宋韵美学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份“愁结”和感悟被他倾注到了画作中,“我尝试通过笔墨,去抒写由‘一带一路’联结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雪岛说,此次展览所展出的新疆题材画作,其实是浙江援疆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这其中凝结着众多东阳援疆干部的奉献。“展览期间,好几位我认识的援疆干部前来观展,他们在画作前伫立良久,默默流泪。”雪岛说,这些画作展现的是东阳人“小我”之外的“大我”,是东阳人在新疆创造的另一个“故乡”。内敛含蓄的“摩诘之风”画面下,洋溢着的是满腔热血,记录的则是东阳在时代征程中不可磨灭的一段历程。
从泉州出发,雪岛的脚步并未停驻于新疆,而是走出国门,穿越东亚大陆,深入中亚地区并延伸到欧洲,游历了“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等。画展中的人物肖像《沧桑岁月》,描绘的就是一位乌克兰大叔。“如今的乌克兰战火纷飞,在为画展挑选画作时,我把它作为首选,而且印在画册的人物肖像部分第一页,表达的也是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世界难免破破碎碎,他却努力用唯美的画作弥合裂隙抚平创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