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乡音断,经冬复历春。”
岭南地处旧时的百越,温度高湿气重,古时是朝臣被贬谪流放之地。1989年,雪岛从东阳木雕技校毕业后,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以木雕为生,而是离开春暖花开的家乡前往岭南求学深造,1998年后又到闽南泉州工作。
“东阳的工艺美术造诣虽举世闻名,但仍需要吸收其他艺术之长。我走出家乡,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增益艺术素养。”传统东阳木雕除了让雪岛掌握了一门手艺,更为他打开了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窗口”,让他渴望看到更辽阔更美好的风景。20世纪80年代末南方领风气之先的改革开放盛景,让大批东阳工匠前往热土淘金,也吸引了雪岛把目光投向这方令他完全陌生的艺术天地——旧时文人留墨于岭南的诸多“苦难文学”,使得岭南诞生了“朴正守真”的审美特点,诞生于此的岭南画派赓续了这种审美追求,创造出用撞水撞粉表现物象结构的独特技法,给雪岛造成极大的冲击。
在广州美术学院的专业学习,在闽南工作时从事的漆画艺术,为雪岛日后开创“兼工带写”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基础。短短几年间,他就成为闽南画坛引人注目的新星。随着他的画作在全国美展屡次获奖,尤其是画作《寒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逐渐蜚声业界,作品屡在拍卖会上被高价竞逐。去年起,雪岛担任了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使得他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更为宽广、更具高度。
可即便如此,在雪岛的作品中,属于东阳淡逸清幽的美学并未被闽地凝重幽微的诗意覆盖掩藏,而是与之相辅相成,日益浓厚。“故乡一直都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动力。”年幼时,他就用铅笔临摹小人书上的将军和仕女,更逐页完成了临摹数十册《三国演义》连环画的“壮举”,“读初中时,美术老师对我的画作非常欣赏。”在东阳木雕技校就读时,雪岛更是以一幅《荷花仙子》夺得东阳市美术比赛一等奖。尽管如今功成名就,他却未敢忘本,把当年的《吕布戏貂蝉》以及《荷花仙子》置于雪岛美术馆中极为显眼的位置。
“我有着一段充实的童年,除了临摹连环画以外,还时常在村中观察各种鸟类和植物,在田野和山林里戏耍。”对老家横店镇琴堂村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明察秋毫”,夯实了他细致写实的基础。“牛头伯劳”“红嘴蓝雀”等见诸画中的十几种鸟雀,足以见证他对自然万物的细腻关注。童年的这个习惯,被他保留到了今天,哪怕东阳的乡村已今非昔比,可他为了画鸟,仍会豢养鸟儿在阳台上,并从野外撷得树枝置于笼中,极力模拟出鸟在野外的生态环境,日夜观察,与鸟为友,潜心研究鸟类的生活习性。以至于后来,光凭它们进出笼中扑腾翅膀的声音,他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鸟。故乡的生物多样性,给了雪岛难忘的童年,让他在成年后依然乐此不疲,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画作。
虽然如此,在众多以故乡为内容的画作中,雪岛仍是下意识地隐去了故乡的特征,《故乡卢宅》和《东白雪霁》是鲜见的个例。他曾无数次徜徉在卢宅的深宅大院,那里是他艺术人生的出发点,昔年东阳木雕技校就设在卢宅。对于东阳的“香格里拉”、拥有浙中最高峰的东白山,他却是直到去年才涉足。但在被“东阳脊梁”深深震撼之余,他的画笔却没有停留于具象的山水,而是被山路边崖壁上的岩缝、积雪、枯枝所吸引,以微距拍摄的角度,将此作为画面主体,空白处则是一只小鸟飞奔而来——那正是另一个与他拥有同样审美的生命。在东白山上被积雪半掩的一段枯木,吸引了鸟雀的光顾,也一样吸引了他的目光,催生了《江南春雪彩羽飞》。
年初,在接到第四届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的邀约后,雪岛即闭门创作了《桐树花开月半明》。一段满缀桐花的枝头,招徕了两只红嘴蓝雀,雅致的笔触勾勒出的是故乡为他深植的诗意。所有这一切,无不映衬着故乡广阔的天地,静中有动,画中有诗。江南腹地东阳的花鸟雅趣,让无数人流连于画作前,不约而同就想起童年上树捕鸟下河摸鱼的“顽劣行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