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庆
这几天,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斯小华在为前往温州青灯市集做准备。对于他来说,今年是异常忙碌的一年,四处“赶集”,但也乐在其中。
“今年市集确实挺火热的,而且收获不错,就准备多走出去看看,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开拓市场的途径。”斯小华说,以前他只在东阳本地参与市集活动,主要做好竹编技艺传承,今年他尝试着走出去开辟市场。
今年上半年,听朋友说苏州本色市集挺不错,斯小华就过去赶了趟集。由于第一次参加,在现场摆设上他花了不少工夫。“本色市集规格还是挺高的,无论是对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有门槛,就连美陈布置都有规范标准,很有特色,所以整个市集艺术氛围浓厚,参与群体都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因而带去的竹编工艺品销量也挺好,5天时间销售额达4万元,还是有奔头的。”斯小华说。
自此,斯小华成了市集的常客,只要时间、成本合适,参加展会之余,他便会去“赶集”。截至目前,他参加过本地的卢宅非遗市集、木雕国风文创市集,以及苏州的本色市集、斜塘老街市集、天幕市集等。
“市集与展会相比,以零售为主,但也能结识不少客户,尤其是一同‘赶集’的商家,有的商家也会下单,甚至成为常客。”斯小华说。不过,他也坦言,“赶集”还是挺辛苦的,舟车劳顿,要考虑路途、天气等因素,如果天公不作美,人气少了,销量自然不好。“除了个别大型市集,一般的市集持续时间都较短,几百公里路费再加上住宿费、参展费等,有时候就只能赚个辛苦钱。”
有了多次“赶集”的经历,斯小华对市集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一个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的市集是“赶集”商家和消费者的“双向奔赴”。“市集有自己的特色和格调,就能吸引赏识它的人群,而顾客因为有了市集这一选择多样、性价比高的购买平台,得到更好的消费体验,也乐意赶来。”斯小华说。
作为手艺人的他,如今会结合自己的手艺,研发一些性价比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竹工艺品。“竹丝镶嵌技艺是我们东阳特色技艺,我就将它融入茶道、香道等产品中,开发了香囊、杯垫等产品,考虑成本因素,并不过多运用,就将其作为点睛之笔,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