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龙
枣子成熟了,老家又迎来了蜜枣加工的黄金时期。蜜枣分为北式、南式、桂式,老家产的蜜枣属南式蜜枣,称为“南蜜枣”。
制作蜜枣的原材料是老家盛产的南乡大枣,肉厚、质松、汁少、味甜,长筒形,皮薄核小,含水量低。用来制蜜枣的青枣以白皮大枣为佳,含糖量适中,制出的蜜枣品相极佳。过生者枣皮为青色,甜度不够,煎蜜枣时放白糖的比例大;过熟者枣皮为红色,甜度虽高,但成品颜色欠佳。精选的南乡大枣经过选枣、推丝、水漂、煎煮、糖渍、初烘、整形、回烘、分级等多道工序,才可以制作成蜜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蜜枣加工是老家的支柱产业,在南市街道石盆、上朱、安儒、横城等村,蜜枣加工作坊随处可见。那时节,老家的上空中飘着的都是蜜枣的甜香味。
蜜枣加工前,要按果实大小分级。一般来说,单果每斤30颗以内的青枣都是拿来加工南枣的,如果加工成蜜枣就是特级蜜枣;单果每斤30至40颗的青枣,可以加工成一级蜜枣;每斤40至60颗的大枣加工成二级蜜枣;每斤60至80颗的加工成三级蜜枣。剩下的就只能加工成等外品,外贸公司不收购,只能拿到市场上零售。
加工蜜枣的第一道工序是“推枣”即划丝。这道工序最早使用单刀手工划丝,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划丝质量差,重划漏划较多,深浅不易控制,而且不卫生。后来采用机械加工,效率大增。
我曾经做了几年煎制蜜枣的掌勺师傅,感觉蜜枣虽然好吃,加工过程却颇为辛苦。
那时煎蜜枣的灶台都是临时造的露天灶台,一般都是双锅,也有三锅四锅的,那就需要两位师傅掌勺,一个师傅只能照应两口锅。划好丝的青枣漂洗干净后就可以下锅了,白糖和青枣的比例一般是1:1.5(10斤白糖煎15斤青枣),再舀水入锅,生火煎煮。煮时用木板勺翻拌,旺火煮开后,边翻拌边捞除糖沫。待枣煎熬至变软变黄时,就减缓翻动,改为中火,当糖色由白转黄时,用文火缓缓煎熬,以防止煎焦。当锅里冒大泡,糖液能拉成丝时,就可以出锅了。煎熬一锅蜜枣一般用时四五十分钟。
刚出锅时的蜜枣呈琥珀色,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虽然还不是成品,但入口绵软甘甜,别有滋味。
把煮好的枣子连同糖液倒入冷盆,静置约40分钟,使糖液均匀地渗透入枣果,每隔15分钟翻拌1次,然后倒入笊篱滤去糖液,再及时送入烘房焙烘。烘房门窗紧闭,室内温度高达七八十摄氏度。焙烘时普通的木炭不管用,要用“铁炭”,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要翻动一次。经过一夜焙烘,蜜枣变为半干型,此时就可以整形。用拇指和食指按紧枣子的两端,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将蜜枣压扁,整形后的蜜枣从圆柱形变扁方形,增进了产品的美观度。
最后一道工序是干焙,用具同初焙,因蜜果已冷,需要较大火力(约75~85℃),促使枣面显露糖霜。整个过程要翻动多次,使蜜枣干燥均匀。一直烘至用力挤压不变形,枣色金黄透亮,枣面透出少许糖霜。
经过“受刀刑—下糖锅—进焙房—整形体”等一系列工序,尝尽煎熬的青枣化为蜜枣,凭借“形状扁圆、缕纹如丝、色似琥珀、通透明亮、表面起霜、质地松脆、鲜甜可口”的特点,成为人见人爱的营养珍品。
据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前,东阳蜜枣均用蜂蜜,现在大多使用白糖。正宗的东阳南蜜枣皮薄肉厚,质地细腻,入口微酸,古时被称为“京果”而作为贡品,曾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及北美诸国。其作为药用的历史被收入《神农本草经》。至今,东阳人裹粽子时还用其作为馅料。20世纪80年代,老家人又把蜜枣和火腿结合,开发出菜肴“蜜枣火腿”,风靡一时。现在,在宁画线公路边仍有多家蜜枣作坊,现做现卖,生意红火。
紫梨红枣堕莓苔,老家蜜枣又飘香。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