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释律孢粉揭“造物”,胚胎倍体剖千数,试管合接培巨树。艰筚路:显微镜底乾坤筑。
人育百花繁万木,花植回报山河馥,历史长河接力渡。凝心处:一生融谱炎黄赋。
张飙先生的《渔家傲》词作精辟而诗意地概括了王伏雄先生极不平凡的一生。
结缘清华,醉心植物研究
王伏雄,字少珍,1913年出生于兰溪县女埠穆坞村一个书香门第。
1926年,王伏雄考进东阳县立中学,即现在的东阳中学。东阳中学教风诚挚,学风扎实,师资与教学条件都比较好,这对好学上进的王伏雄帮助尤大。
1929年夏,王伏雄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闻名全国的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后改为杭州高级中学)。入学后,他被编入文科班学习。在校期间,有两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是陈桢教授编著的高中生物学课本,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读起来特别引人入胜;二是当时讲授生物学的教师,讲课非常生动有趣。受此影响,他把探索生命奥秘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
1932年,王伏雄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6年9月大学毕业后,成为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教授的研究生,从事牛耳草个体生态学的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随校辗转南下。经李继侗的推荐,他在张景钺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生活史”的研究工作,并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
1941年研究生毕业后,王伏雄应聘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室的汤佩松教授门下,从事大麦多倍体细胞学的研究。抗战年代,生活清苦,设备简陋,但他并未放弃对植物学的潜心钻研,曾与罗士苇合作研究了云南松和云南油杉的动胚培养,并获得成果。与此同时,还完成了许多植物花粉萌发与培养的实验工作,初步建立了百脉根花粉萌发的实验系统。这些工作都为他后来从事的毕生事业——孢粉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毅然归国,开创新域
1943年5月,而立之年的王伏雄前往美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美国著名植物胚胎学家J.T.巴克霍尔兹教授,最初在伊利诺斯大学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工作,后来全身心投入到博士论文《玉米杂交和自交胚发育》的研究。1946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王伏雄曾被选为美国Phi Sigma荣誉生物学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家Sigma Xi荣誉学会会员,以及美国植物学会会员。
获博士学位不久,他毅然决定回国,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导师的一再挽留,都未能动摇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后来有记者问王伏雄选择回国的原因,他讲了两件事:一是抗战时他辗转到昆明读研究生,一天出门时遇上日寇飞机轰炸,不一会儿,住处就被夷为平地。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货膨胀厉害,他最后一次的工资装了满满一麻袋。扛回家后,两岁的孩子问他这是什么,他抓出几叠百元新钞票说:“拿去玩吧!”
他说,回国是要在科学救国上有所作为。
1946年9月,王伏雄回到祖国后,在上海担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植物形态学研究。1948年初,应台湾大学植物系主任李惠林教授的邀请,王伏雄与殷宏章教授一起,前往台湾大学植物系任客座教授。后因局势动乱,当年6月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王伏雄调入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任所务秘书。1951年5月,由上海迁至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他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植物形态学研究室的筹建工作,并把现代孢粉学的研究作为该研究室的头一项科研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学科的发展,王伏雄又带领他的学生开拓了实验胚胎学研究的新领域。
他以满腔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在科研工作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科学研究没有一条平坦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长期努力,不断向前,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一方面指导学生潜心研究中国特有裸子植物胚胎发育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领导“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新课题,此项目先后被定为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理论课题。
鞠躬尽瘁,奋斗一生
王伏雄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他兼任同济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此后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兼任客座教授或讲师。他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今都已成为科研和教学上的骨干精英,如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等。他在国际植物学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1987年第14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被推举为名誉副主席,并获得荣誉奖章。
20世纪80年代,王伏雄先后赴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参观访问。1986年,他应邀参加了第三届国际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学术讨论会,并作了《中国特有裸子植物银杉属研究》的学术报告,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
1980年,王伏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部常委。1983~1988年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当选为理事长。他长期从事植物胚胎学、花粉形态学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特别对裸子植物胚胎学及系统演化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见解,在中国开创近代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先后主编了《中国花粉形态》《松树形态与结构》《银杉》《植物学名词解释》等专著,并主持翻译出版了《植物胚胎学选集》《花粉形态与植物分类》《花粉分析》《维管植物实验胚胎发生》《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学上的应用》等重要著作,组织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植物生殖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王伏雄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译著10种。
王伏雄对园艺与花卉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943年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期间,选修了园艺学。他对国产的兰花有着特殊的感情,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指导科研人员从事兰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1981年和1987年,他先后应邀参加了澳大利亚悉尼兰花会议和日本广岛召开的第12届国际兰花大会。在这两次会议上,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兰花品种资源以及科研与生产的发展概况,为把中国的兰花事业推向世界作了贡献。在王伏雄的关心和支持下,1990年7月我国成立了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王伏雄被推选为名誉会长。
对于他所做的工作和获得的众多荣誉,王伏雄总是谦虚地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只能贡献他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成就,实际上都包括别人的劳动在内。”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身患绝症,但仍忍着剧痛,支撑着虚弱的病体在家伏案为学报审稿,或到植物所与学生共同商讨科研工作。1994年11月,王伏雄抱病出席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植物生殖生物学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做了重要的学术报告,然而这成为他最后的一次公开活动。“哲人已乘黄鹤去,道德学风犹可楷”。王伏雄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勤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