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媛
“正是因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使用场景,有了替代品,非遗传统工艺才面临窘境。如果能赋予其新的使用场景,非遗的传承与活化也就有了新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潮”崛起,非遗也在守正创新中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消费生活,非遗产业化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这股浪潮中,卢晓侃不断探索尝试,努力让锡器重入百姓生活。
锡茶叶罐,是卢晓侃创作得较多的作品之一。“这几年东阳茶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市民家里添置了茶桌、茶具、茶叶等。茶叶罐作为盛放茶叶的器皿,是必不可少的。”他说。锡具有良好的杀菌、保鲜功能,以锡储茶不仅可以防止茶叶香味和营养流失,还可以有效防潮,使茶叶色味不变,长久保持鲜美,特别适宜高档茶叶的储存。
卢晓侃手下的锡茶叶罐,形态各异,鹤、梅花、喜鹊等图案的加入,透射出传统手工艺的灵巧光彩。“锡器曾是女儿的陪嫁品之一,不少人家中都还留有代代相传的锡制品。”卢晓侃曾遇到过一名顾客,不惜花重金修复一个锡制香炉,只因那是外婆的嫁妆。
“老一辈的心意,赋予了锡器爱情、亲情的意义,也让其更显珍贵。因此,将锡器打造成精致、耐用的生活用品,同时注入纪念、珍藏的情感意义,或许是非遗实现‘活化’的路径之一。”卢晓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