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6日  

  古甽环村一周,解决了族人的生活用水后,再流经禹门,七拐八弯才流出村庄,奔向田野,衍生出七担泉、八担泉、九担泉、前田畈、后田畈,灌溉着古渊头村及下游村庄的农田。

  为了保证农田灌溉用水,乾隆四十年(1775),族里制定了用水管理制度——《堰水分户记》,将106家受水户编成五派,每户捐银一两,作为建堰费用。开水时,挨次轮放,周而复始。每派设派长一名,规定逢大旱之年,水量不足,派长要给派内甽口拦水板周边涂泥,防止渗漏。如私自窃水就要受到惩罚。

  明代义乌人王稌《古堰清流》诗道:“谁凿他山怪石头,欲于此地节川流。满天凉意不知暑,两岸清光都是秋。何必通州下西湖,自堪润物到南畴。濯缨载续沧浪水,惊起沙边双白鸥。”

  王稌笔下的田园牧歌,充满诗情画意。然而旧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围绕古甽有过残酷的生存法则。

  古渊头李氏与光里湖徐氏南北相处,唇齿相依,同用古堰之水。但历来因开渠、筑堰而争水,争执、打官司、械斗,死人数百。

  历代有识之士也为解决用水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清道光年间,光里湖举人胡筠因两族蜗争,振肃衣冠,三步一拜,叩门请罪;清光绪年间,徐风苑等人提倡:“凡事皆为礼下,李徐两族一脉相关,只宜共敦和好。”

  直到横锦水库建成,北干渠供水,水利纠纷才停止。

  随着“水润东阳”项目自去年开始建设,古渊头村甚至整个东阳北乡的用水状况有望得到彻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