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0余所大学
近百件(组)雕塑作品亮相木雕小镇
2023年08月10日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放在东阳木雕小镇实训基地举办,来自全国40多所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出。7日,记者提前来到展会采访,聆听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故事。

  流淌的时光

  □记者 杜丹

  7日下午,木雕小镇实训基地,大家在紧张地布展。现场一组用羊毛纤维制作的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的作品造型可爱生动,让人印象深刻。因为怕作品在运输中不慎破损,郑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生、24岁的罗敏千里迢迢赶到东阳,正在现场布置。

  说起作品的创意,罗敏不禁陷入沉思。她说,时光不停地在流淌,美好的瞬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所以她把这组作品取题为《流淌的时光》。

  每件好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流淌的时光》就来自罗敏的成长经历。“这个孩子就是我。因为小时候父母外出,我是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的。”罗敏说,创作这件作品,目的就是让每位观者能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温暖,希望大家都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这组作品罗敏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作品一开始没有这么大,材料也不是羊毛纤维。为凸显“温暖”这一主题,罗敏在老师指导下,花时间和心力几易其稿,起早摸黑、通宵作战,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视觉冲击力更大更震撼。

  整个创作过程中,罗敏充满了热情与动力,但也遇到不少挫折与挑战。前期的打型是最煎熬的过程。因为羊毛纤维是她整个学习阶段中没有接触过的材料,在第一遍用打底羊毛进行大型的塑造时就比较困难,而且单一的白色打型让她在视觉上非常疲惫。然而,打型是比较重要的阶段,所以第一阶段就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打型结束后,挑战最大的就是羊毛着色。羊毛颜色丰富,网上购买羊毛容易产生色差,而且在没有接触羊毛的前提下,罗敏把握不住对有色羊毛的购买,这令她十分犯难。在着色的过程中,纯色羊毛颜色过于单一、没有层次,所以需要对羊毛进行混色。混色的羊毛既要有层次又要耐脏,对她而言又是一大挑战。后来,在查阅大量关于羊毛纤维材料的书籍与作品,参考了印象派油画后,罗敏最终得出灵感,从而产生出现在所呈现出来的色彩真实感。

  创作过程中,每克服一个困难,罗敏便欢喜万分,也让她更加有动力与信心往纤维材料雕塑方向继续前行。

  釉色缤纷的“珊瑚海”

  □记者 郑晓东

  “这两天都在展会上布置作品,希望给大家呈现它最好的一面。”8日下午,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于伟伟笑着指了指自己的额头,“为了尽早布置好作品,昨晚11点才回到酒店休息,额头都长痘了。”

  于伟伟参展的作品名为《礁》,由150余件大小不一、釉色缤纷的陶瓷“珊瑚”组成,搭配两面墙上的镜子,整幅作品宛如一片“珊瑚海”。

  “从选题到烧制成品耗时约半年,作品灵感来自一个旅游景点。”于伟伟说,一次旅游期间,他受裸露在地表的珊瑚启发,得到了创作灵感。大学毕业作品选题,于伟伟就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选用中白泥为主原料,小型的“珊瑚”采用手工捏制,较大的“珊瑚”则需制作模具,再进行烧制。

  釉色选择是陶瓷创作的重中之重。于伟伟说,每一次烧制成品就像一次“盲盒”,因为烧制过程火温高达上千摄氏度,没办法全程观察烧制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作品出炉后未必是预期的上色效果,但有时也会带来意外之喜。“这件小作品上的纹路就是烧制后的‘意外’,也是我最满意的小作品之一。”于伟伟拿起一件表面布有纵横交错纹路的“小珊瑚”说道。

  除了釉色呈现的不确定性,有时还会出现裂纹、开裂等情况。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于伟伟前后共制作了200余件陶瓷珊瑚,最终只保留下来150余件,每一件都可谓他的“心头宝”。为了前来参展,他用泡沫把每一件作品单独包装好,再小心放进箱子,即使如此还是会有意外破损,发现时感觉特别心疼。

  于伟伟说,制作这件作品是希望大家感受到宛如海底世界般的梦幻感,以及各类清亮釉色带来的清新感。为了丰富作品的表现,于伟伟还融合了其他元素,如通过镜面反射增加观赏的视觉空间、在“珊瑚礁群”间摆放石子进行点缀等。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东阳,看到许多大师的木雕竹编作品,相当震撼,也让我受益匪浅。”于伟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作品展,能和参展的同学在雕塑方面互相交流、沟通经验,并在木雕小镇更深入地了解木雕大师的工匠精神,学习把木雕技艺融入陶瓷制作,将来创作出更丰富更多元的陶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