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了几首唐诗,大家一起来读。诗歌是要读出声的,声律、韵味就像经文,只有读着才入味,看诗容易一知半解。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是浙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善书法,是初唐四大家之一。这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几首最好的咏蝉诗之一,笔意很巧妙,讲品格高洁的人,不用依赖外在的凭藉,强调人格的力量。重点在第二句,元人总结说唐人很重视“起承转合”,“流响出疏桐”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读古诗要特别留意动词和形容词。一个“疏”字,梧桐高挺的形态就出来了。开元之初正是上坡阶段,诗人内心饱满,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书卷气。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此诗放在《滕王阁序》篇末,写得很洒脱,是作者意犹未尽的无心之作。整篇诗歌是流动的,像江水那般流动,是自然生发的。但是这首无心之作不同寻常,唐诗写到这儿,就要出现一个转折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开一合,自然流动。明人凌宏宪说:“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唐诗的好是水到渠成的,从庾信到隋炀帝杨广,声韵变得更和谐,诗歌更简洁干净,只需有人轻轻一推,一种“新声”就会诞生。王勃就是这么一个推门人。
《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五日是端午节,大家宴饮取乐。宴会上,乐伎美妙动人,勾魂摄魄,让一个外来者进一步则自感身世,退一步则撕心裂肺。它让我想起宋人孙洙的《菩萨蛮》:“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古人是真性情,把这两首诗词放一起看,有万楚的铺排,才有孙洙的激愤。整篇《菩萨蛮》就是对万楚最后一联的酣畅敷衍。与宋人的天马行空相比,唐人更愿意写实,写实却不尽意,让人浮想联翩,“醉舞双眸敛鬓斜”,多么生动。万楚和孙洙说了别人不能说的,没有“梦中人”“梦中事”,就做不了诗人。对一首赠妓之作来说,艺术性即是思想性,并不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才有思想性,多少佳作就这样埋没在故纸堆里。这首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正是盛唐诗歌的标志。
苏轼一句“不与徐凝洗恶诗”,让我们认识了徐凝。但徐凝的诗歌并不像苏轼说的那么不堪,苏轼自己也曾忍不住去模仿人家,《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有亮色的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就出自徐凝的《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虚实结合得很完美。看六朝诗歌,满眼风景,兜兜转转,还是人间,你多看一句少看一句也不会丢掉多少诗味;再看徐凝的诗,出神入化,借严羽的话来说便是“空中之音,水中之月”,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字都不能错过。我之所以选这首诗,还是为了强调那句话:没有“梦中人”“梦中事”,就做不了诗人,更得不到好诗。大凡好诗,都是妙手偶得之。
唐诗到了李商隐这儿,突然沉重起来。同样是借助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李商隐展示了一幅阴郁的美。比如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一个时代的下坡,一场秋雨,一场不遇,便让人不振如斯。李商隐的诗经得起反复看,“留得枯荷听雨声”,唐诗写到他这里,转向了内心,似乎只有转入内心才有安稳。李商隐的诗歌告诫我们,离开生活的环境,就产生不了好诗,偶有好句子,也终究是隔了一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贾岛有何关系?像李商隐的这首诗,放在盛唐甚至是中唐,都是无病呻吟。写诗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韩偓这名字大家未必听说过,但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句诗肯定熟悉,这首诗中的“雏凤”说的就是韩冬郎韩偓。韩偓有一首《寒食夜》:“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唐人写过很多寒食诗,后人说“读尽唐人寒食诗,人于此日重伤悲”。在唐各个时期,诗人的思绪是不一样的。把同题材不同时代的诗放一块读,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受。万楚写端午,韩偓写寒食,一个在盛唐,一个在唐末,气象完全不同。韩偓和李商隐也不一样,李商隐生活的朝代还有中兴的可能,到了韩偓成年时,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反映在诗中也就有了难以置信的平静。
为什么选这6位的诗?看一个群体的好,不仅要看顶层,还要看基层。这6位诗人生活的时代分别处在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这几首诗歌一看就知道是唐人写的,不管出在哪个阶段,唐诗的体征都很明显。
我集了一首诗,虽然仓促(有两个“未”字),但设为一个流放者的望乡之作也是蕴藉深刻。
北山烟雾始茫茫(初唐 王勃),万里还乡未到乡(中唐 卢纶)。欲就洞庭赊月色(盛唐 李白),未妨惆怅是清狂(晚唐 李商隐)。
这4句诗的作者都有代表性,每一句诗都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然放到一起,集成一首望乡诗,就未必看得出来。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这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唐诗的那份华美和从容是这个群体的特征,刻在所有人的骨子里并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