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菁
近期,全球多地暴发了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升高。既往数据显示,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由境外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每年7到9月,随着暑期旅游出行人数增加,加上雨水增多、蚊虫繁殖活跃,登革热进入高发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由于会剧烈疼痛,又被称为“断骨热”。它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俗名“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在我省内分布的主要是白纹伊蚊。
登革热一般不会“人传人”。只有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后,体内复制病毒,下次叮人时,才能把病毒传染出去。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平均为7天。没有特定的易感人群,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热最初症状和感冒、流感相似,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登革热引起的发烧一般是“高烧”,体温常常能达到39℃;除发烧外,登革热有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症状,并且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酸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等;感冒引起的症状除了发烧外,则多伴有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如果2周内有登革热疫区旅行史,或自己活动的城市有确诊病例,再加上有上述症状,则很有可能得的不是普通感冒或流感。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轻或无症状,少数患者会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和皮疹。高热,即突发高烧(40℃以上);“三痛”,即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三红”,即面红、颈红、胸红;皮疹,即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目前登革热无疫苗可预防,也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登革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预防登革热最主要措施就是灭蚊防蚊。个人和单位可以这样做:将缸、罐、盆、坛、瓶等小容器积水倒掉,放置时底部朝上,保持干燥;用泥土、黄沙填平各种坑、洼、沟等容易积水的坑洞;疏通明沟、下水道、沟渠、河流等;不能清除的积水,如雨水井等可投放长效灭蚊幼剂,一次投药可维持20天左右;保持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家庭用的水缸或水箱应加盖,户外堆放轮胎,应遮盖防雨,户外废弃轮胎可打孔清除积水;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容器3~5天彻底换水一次,家中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食蚊鱼。
此外,外出时可穿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在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在皮肤裸露部分涂抹蚊虫驱避剂;家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