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2日  

  一次次打磨“写”和“讲”,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首先上台宣讲的是今年刚刚从东阳中学毕业考入浙江大学的准大学生胡易佳,她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展开,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东阳的革命奋斗史。“邵飘萍、金佛庄、赵济猛、胡阿林这4位先烈,都是从我们东阳走出去的优秀共产党员,当我读着他们的光辉事迹,脑海中不断浮现先烈们在我们这个年纪为了党和新中国舍身奋斗的身影,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信仰的力量,鼓舞我拼搏进取。”胡易佳说,即将迈入大学生活,她将高歌家乡的党史文化,把东阳的红色基因不断扩散、传播下去。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00后宣讲员在台上出色的发挥,都离不开平日里刻苦的学习与钻研。“对于宣讲,我还只是个初学者。”胡易佳说,刚开始写讲稿时,需要到处搜集资料,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组合成宣讲稿。在一次次实战中,她还要反复修改润色稿子,直到打磨成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卷轴”。

  “刚开始宣讲时很紧张,只要脱离了讲稿就会‘卡壳’,不知道该说什么。每一次宣讲,面对的听众也都不同,有残疾人、军人、小学生等,常常会因怯场导致眼神迷离、语速增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胡易佳经常约同伴们互相演练,在家中把玩偶当作听众,练习讲解技巧,家人们在深夜也能听到她激昂的声音。对此,刚被北大录取的厉北辰也深有体会:“写讲稿确实是一门学问,怎么讲才能引人入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小伙伴们都非常优秀,有的文笔很好,有的学过播音主持,还有的当过小记者,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互相练习,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陈醉是就读日语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刚加入宣讲团时十分腼腆,同伴在交流讨论时,他在一旁默不作声。“他是我们的大哥哥。”胡易佳说,为了让他更好地融入团队,平时大家都会主动找他聊天,约他吃饭看电影,在写稿子时也会找他探讨交流。慢慢地,他话多了,偶尔还能开开玩笑,教大家几句日语。但是由于“社恐”,刚参加宣讲活动时,陈醉并不敢上台,而是在台下默默关注伙伴们的表现,“我的性格偏内向,平日里话也不多,上台宣讲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后来,在伙伴们的不断鼓励下,陈醉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当时很紧张,说话磕磕绊绊,声音也不够洪亮,好在是完整地说了下来,达到了对自己的期望。”回忆起初次上台宣讲的情形,陈醉感慨道。之后,他的讲解越来越流畅,甚至还能用日语讲解,别有一番风味。“加入宣讲队伍,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大家的包容与理解,给了我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我会继续学习大家的优点,结合自身的经历,将信仰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参加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大学生邹映轩、苏怀、叶晓倩和胡雅雯一致认为,加入宣讲团最大的收获就是“传承”,党史故事里东阳人精神的传承、党史宣教工作的传承,“我们的宣讲内容,令许多小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或许,这是一种更加具有活力和希望的‘传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