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态化创建工作人员
被蚊虫叮咬挠破皮
□记者 楼瑶琳
17日下午3点多,白云街道中山社区外托小区的一条小巷里,多名创建人员正握着钳子、扫把、簸箕,清理路面和绿化带的垃圾、杂草,并倒入旁边的翻斗车。虽然两边房屋遮住了烈日,但现场依然热气蒸腾,大家脸上都挂满汗珠。
他们是外托小区的常态化创建工作人员,每天穿街走巷,灭死角、补破损、运堆积、清楼道、剪飞线、巡绿化,每天至少走1.5万步,多的时候2万步。
绿化带蚊虫滋生,一扒拉就飞出来,四处乱叮。不过五分钟,记者脚踝上就起了好几个包。“我们腿上、胳膊上也都是,得随身携带风油精。”金阿姨撩起衣袖,手臂上露出一道道挠破的血痕。
刘阿姨的鼻子、脸颊也挠破了皮。前几天,她穿的衣衫太薄,被烈日晒得起泡,干活时只得套上罩衫防护。
除了天气炎热,少数居民的不理解也给创建工作增加难度。比如,枣树园路,每天早上会有人在路边摆摊卖菜,在路边、绿化带遗留不少烂菜、烂果;有的业主装修后,直接把装修垃圾堆放在门口或者路边;有的业主不配合清理楼道杂物,甚至出言不逊,还有的今天清理、明天反弹。
外托小区常态化创建队伍负责人施玲钰介绍,为预防中暑,这段时间干活都是错开中午最高温时段,大家早上7点到岗,中午10点半休息,下午2点上班,下午5点收工。此外,还要求大家结伴作业,万一发生中暑,可以及时发现救助。同时,街道、社区准备了各类防暑药品,安排人员不定时到场巡查。
“经过5个月的常态化创建,小区环境提升显而易见。”施玲钰说,现在小区整洁很多,居民素质也提升不少。刚开始,要用拖拉机清运,基本一天一大车,现在只需用翻斗车,垃圾量越来越少。
穿长袖与焊花共舞
□记者 任振江
18日下午1点,日头正盛,晒得厂房犹如蒸笼般闷热。然而,有一个特殊的工种,不仅在炎炎夏日要长袖加身,还要经受火花的炙烤,他们就是浙江金象科技有限公司特一车间的气保焊工人们。
在气保焊生产线两侧,42岁的辛娅娅和同事们正飞速忙碌着。他们熟练地将两个半瓶体组对,放入焊接机内。然后伴随着一阵阵火花四溅,快速取出刚刚焊接好、浑体发烫的钢瓶,检查瓶体有无瑕疵后放入下一道工序。为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焊工们克服高温天气,每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近10小时。
气保焊每个工位都被三台焊机包围,需要同时轮流操作三台机器。设备运转产生的热量、焊点的持续高温,还有发烫的钢瓶,使得辛娅娅工作时就像被蒸腾的热流团团围住,整条生产线的平均体感温度也比厂区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我们时不时得观察焊接的状况,靠近设备时体感温度有40℃。身上衣服没有干的时候,一直被汗水浸透,头上的汗流下来,眼睛都睁不开。”辛娅娅说。
除了高温,辛娅娅还得面对焊花的“烤”验,即使穿着长袖工作服,火花有时还会从机器面板的缝隙中蹦出,烫伤皮肤。刚焊接好的瓶体温度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烫伤,辛娅娅必须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同时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
辛娅娅表示,从事了4年气保焊工作,早就习惯了高温作业。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金象就像我在东阳的第二个家,习惯了这里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上午,公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箱豆奶和红茶,从6月份开始每个月发放防暑药品。”
下午2点,公司食堂现煮的绿豆汤准时送到。顶着酷暑忙碌了2小时,辛娅娅和同事们陆续放下手上的活,分批吃冷饮。休息片刻过后,又一头扎入紧张的高温生产中去。
用汗水浇筑“筋骨”
□记者 韦圣瑶
17日上午,室外的体感温度已超35℃,记者一走进广厦大学木雕小镇校区项目的施工现场,热浪直传脚底,阳光晒在皮肤上产生了灼烧感。在项目B1教学楼三层建设现场,44岁的钢筋工带班组长程志挥正顶着烈日参与搭设三层结构支模架建设。
广厦大学木雕小镇校区项目作为建筑类专业特色的学校项目,以创鲁班奖为目标,力求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高达62万平方米,工期紧,任务重。每天清晨五点,程志挥便开启一天的工作,作为带班组长的他十分忙碌,安排每位人员具体工作、进行材料调配、实时检查施工规范和质量情况……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铃声几乎没有停歇过。“已经习惯了,我手底下有160多号人要管,项目现在处于抢工时期,尤其还要避开高温时段施工,所以大家的工作时间都很紧张。”程志挥说。
头顶是炙热太阳,脚下是滚烫的钢筋,架子、钢管无一不散发着热气,整个现场就像高温的蒸笼。程志挥的安全帽下汗如豆大,汗水沿着皮肤滑到睫毛上,积蓄到足量后又滴落下去,上衣更是晕染出一大片深色的痕迹,紧紧依附在身上,“天气太热了,太阳晒得汗都快蒸发了。”程志挥拿起水壶给自己灌了一口水,“现在一天得喝八九瓶凉开水,不然身体很容易脱水。”程志挥边喝水边撩起袖子擦汗,常年的日晒,在他手臂上形成了一道格外明显的黑白分界线。
在一侧的围栏边,记者看到工人们的水壶在地上摆了一排,几乎每个水壶的容量都是1至2升。钢筋组的赵师傅告诉记者,有些人还会在水里加少许盐,热天干活出汗太多,补充盐分是他们对抗高温的“小妙招”。
记者从项目部了解到,为迎战高温天气,项目部要求工地在塔吊、外脚手架及围墙上安装喷淋装置,在施工作业面上方不断地喷淋细密水雾,辅助降温降尘;还发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急救药品,增加饮水点,做好各项避暑措施;同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错开高温时段,安排管理人员跟班,切实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
程志挥17岁便开始参与建筑工作,目前已有27年的工作经验。提及对参与重大民生项目施工的感受,他感慨良多:“这个项目的规模,放在我这么多年参建的工程中也是非常大的,工作中也伴随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高温天气导致的人员不足、地下室施工面积过于庞大等。但我会尽我所能去克服、去解决。能参与项目建设,我感到非常荣幸。”
穿行于各个施工区域,搅拌机、铲车、塔吊在不停运转,管道、钢筋之间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断,轰鸣的电钻溅射出火花,机械声中还夹杂着工人的喊声。在长时间的施工作业中,建设者们在炙烤下依然坚守岗位,与烈日较量,与高温抗衡。记者了解到,广厦大学木雕小镇校区项目一期正加速推进主体结构施工,确保项目按时交付,目前基础施工进度已完成60%。
“汗蒸房”里日夜抢烘稻谷
□记者 楼瑶琳
每年7月中下旬是早稻抢收、晚稻抢插的“双抢”时节。六石街道的种粮大户吴立新、吴琅琅夫妻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起早贪黑割稻、插秧,还要为周边种粮大户烘干收割的稻谷。
18日下午将近2点,六石街道吴良村附近的市立新家庭农场烘干房里,8台10多米高的烘谷机正在“隆隆”作业。烘谷机电子显示屏显示,当前温度63.9℃,水分19%。“烘谷机的温度不能超过70℃,否则碾出来的稻米易碎,导致品相不佳。”吴琅琅说,刚收割来的稻谷水分基本是30%左右,水分达到13%后,才能运到粮站。每降低1%的水分,就要多烘1个小时左右。
吴琅琅走至墙边的炉膛,打开炉门,拿起铁铲,往炉内添了些煤块。炉膛内火光熊熊,即便人站在两米开外,仍能感受到灼热。弥漫的热气,把烘干房变成了“汗蒸房”,在室外温度30℃多时,室内温度可达40℃多。
除了吴良村,立新家庭农场在六石街道方会还拥有14台烘谷机。7月中旬以来,22台烘谷机24小时不停运转,每天要烘100多吨,预计本季农忙时节要烘2000多吨。持续的高温作业,机器也不堪高负荷运转。两天前,一台烘谷机出现故障,吴立新致电厂家,得知所有维修人员都已派往全国各地的农场,最快也要两天后才能赶来。
“我们哪里等得了两天,一天也不能耽搁啊。”吴琅琅说,这么热的天气,湿谷堆放极易发霉变质。为此,吴立新就近找了机修工,自己也爬到发烫的烘谷机上搭把手。等修好机器下来,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拧得出水来。
吴琅琅说,今年农场种了1200亩水稻,因为6月下旬以来,我市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干旱,又因引水困难,影响了水稻生长,每亩减产50至100斤。本来计划7月15日收割的,因为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只能提早3天抢收,还从安徽调运来五辆收割机。除了收割自家水稻外,农场还派出十多辆拖拉机前往巍山、佐村、磐安等地,把当地种粮大户的稻谷运到六石烘干。
这几天,吴立新夫妻经常忙到半夜12点多,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天气太热、干活太累,中暑是家常便饭。趁着中午,吴立新在农场空调房打了个盹。一觉醒来,他又忙着赶往方会,去查看稻谷烘干情况。
把每一份善意当做“解暑神器”
□记者 郑晓东
“您好,您的外卖到了。”“祝您用餐愉快。”44岁的张路是美团3号站点的副站长,但在骑手配送紧张时,依然要在炎炎夏日骑上电动车接单配送。今年5月份,他获评省首届“最美外卖骑手”。
2021年4月入职美团外卖前,张路开过挖掘机、经营过面馆。当家境殷实的他要去当一名外卖骑手时,一度遭到身边亲戚朋友的质疑。“做一名外卖骑手收入不错,还能减肥呢。”张路半开玩笑说道,受父亲影响和熏陶,他一直想着“要多想想别人”“要为人民服务”,骑手这个行业当时刚好满足他的想法。
因为对本地路线熟悉,又有经营面馆的服务意识,张路工作第一个月就收获了不少客户的好评,获得公司的好评奖。虽然工作辛苦,尤其是夏天的订单高峰期,一单接着一单,经常忙得来不及喝一口水,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跑得勤快,当月收入也相当可观。
“叮咚!你有一个新的订单……”张路告诉记者,有些顾客还会在订单备注帮忙购买一些日常用品,或是电话联系让他顺路捎带创可贴等,他都会欣然应允。张路还表示,如今顾客对外卖小哥多了理解,夏季炎热或是下暴雨,也会在线上联系平台说一声“小哥慢点,不要急。”
入职两年多,张路积累了非常多的送餐经验。他为人热情,配送服务质量优秀,还被公司选拔为“站点带教师”,为站点的新骑手传授跑单技巧、异常问题处理等实操技能。带教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是安全,引导新骑手时刻保持良好心态。到目前为止,他已为站点带出20多个徒弟。
张路表示,当你把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作朋友,善意也能收获善意,在这个炎炎夏日,每一份善意就是他最好的解暑神器。
外卖骑手
网格员
用脚步织密夏季安全网
□记者 郑晓东
时下正值高温酷暑季节,有这样一群人,头顶烈日,进小区、入住户,收集民情民意,坚持巡查一线,用脚步织密夏季安全网,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
任海滨是江北街道革成小区的一名网格员,2018年担任小区网格员以来,始终坚守岗位,做好日常巡查,为小区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革成小区下辖上革成、下革成、新屋3个工作组,有常住人口近1300人,出租户 175户,企业 65家,外来人口约3000余人,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房屋出租,小区居民总体收入不菲。
今年6月底,为了消除消防安全隐患,革成小区大力整治违建庭院,一个星期拆除10余户违建庭院。“为了顺利拆除违章庭院,小区干部和网格员在前期就做好了居民的思想工作。”任海滨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小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他和小区干部时常要上门和居民唠家常、讲政策。有些居民要早起游泳或是晚饭后散步,他们就得了解居民空闲的时候再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从心底认识到违章庭院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
除了巡查、帮助居民解决日常问题外,任海滨还有一份工作——送报纸。每天收到小区居民订购的报纸后,他要先分类,再一一送上门,风雨无阻。一般送完80余份报纸,要花2个小时。虽然每天收到报纸的时间不固定,但不管什么时候收到,即使天气再热,他也会骑着电动车尽快送上门。
“安全消防隐患排查也是夏季工作重点,我每天都会不定期到辖区企业检查。”任海滨说,前段时间他发现一家面条加工厂的生产设备缺乏安全保障,当即和街道相关部门联系,上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责令限期整改。
任海滨表示,夏季持续高温,作为网格员更应坚守岗位,做好安全生产、防溺水等日常宣传,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尽己所能地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每天喝正气水防暑
□记者 任振江
15日下午2点,气温直追39℃,经过一上午的烈日炙烤,室外已如蒸笼一般。六石街道环卫工人俞银花准时到达负责的路段,开展路面保洁、绿化带清理、商户垃圾清运等工作。
俞银花负责的路段是六石集镇区振兴东路(泗庭芳小区至原六石中心幼儿园段),沿线商铺、出租房集中,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环卫工作任务重。她顶着酷暑,一边清扫路面和人行道,一边收集商户的生活垃圾,不一会儿汗水浸湿了衣服。有时汗液流到眼睛里,俞银花也只是抬起手臂用衣袖一角随意一擦。大部分商户看到俞银花来,都会主动把打包好的生活垃圾拿出来,为她减轻工作量。
为了避免中暑,俞银花通常在出发前就早早喝下一支正气水预防。工作到下午三四点,如果感觉不舒服,她也会找个阴凉处休息一下。
作为一名户外工作者,防晒用的笠帽、袖套、毛巾、两只大水壶是俞银花每天必不可少的出门装备,基本半天就能喝掉两壶水。上街工作一段时间后,她所驾驶的垃圾清运三轮车座垫、车把手常常被晒得跟火炭一样,烫得不敢轻易触碰。每到这个时候,俞银花会去水龙头下用凉水打湿毛巾,垫在座垫上隔热降温,这才能够勉强落座,把三轮车开到下一处作业点。
尽管已经做好了不少防暑降温的措施,但俞银花还是不可避免会中暑。14日周五,下班回到家后,俞银花感觉胸闷想呕吐,赶紧喊来女儿为自己“扭痧”。好在今年21岁的女儿小波从小就练就了不错的“扭痧”手法,几套麻利的动作下来就帮俞银花祛除了暑气。第二天,她又照常投入工作。
俞银花告诉记者,每天完成环卫工作以后,她已经累得不想动弹。上大二的女儿放暑假在家,主动帮她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令她感到十分欣慰。“为了女儿能好好读书,有一个不错的将来,再辛苦我也是心甘情愿。”
除了家人的支持外,还有不少爱心商家也会尽己所能,给在高温下工作的环卫工人“降降温”。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振兴东路的俞萍烟酒商户负责人捧出一大块切好的西瓜,热情招待俞银花。“去年夏天,我在他家门口打扫的时候,也吃到过一次西瓜,有时候还有棒冰、冷饮。很多商户都很支持我们的环卫工作,自觉做到‘门前五包’,我心里感觉很温暖。看到六石的路面干净整洁,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俞银花骄傲地说。
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