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兴
出游十天回到家里,邻居郭茶花看我开了门,赶紧去冰箱拿了粽子,说是同生产队的蒋忠才做了爷爷,全村分了馒头粽;又说本村的蒋建新小儿子结婚,也是馒头粽全村挨家挨户分。
这样的好事情,在我们这个有五百烟灶的村里,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起。我经常锁门外出,就委托茶花姐帮我代收,同时一再跟她说:“如果是吃的东西,你吃掉就是了。”
以前,馒头她总给我留着。等我回家的时候,馒头已经发霉,只能扔进垃圾桶。
这样扔了两三次以后,茶花姐就听我的话了,把馒头吃掉,但是粽子都留着。
要是在十年前,我还会记挂着,有没有给我“还杯”?
东阳南乡方言的“还杯”,就是“回礼”,也就是礼尚往来、有来有去的意思。
因为父亲去世早,我的少年时代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常对我们说:“邻居亲友之间往来,要有来有去。邻舍碗对碗,亲眷担对担。”
记忆里,谁家定亲送来喜糖、生了小孩送来蛋花酒、造新房送来粽子杨梅粿馒头,或是贺寿送来鸡蛋索面,外婆都要染两个红鸡蛋交给来人,作为回礼,总之是一定不让人家空手回去。有时候人家跑掉了,或是等不及,外婆就把红鸡蛋送上门去。
即便是时头八节,邻里之间有了美食互相分享,外婆心中也有本账,来去很清楚。比如端午节,女儿给娘家担来粽子,外婆就给邻里每户送上两个,说是前几天就吃了人家送的粽子。即便是女儿女婿担端午担中秋,娘家也都要回礼,端午是粉干,中秋是自己做的肉饼或者“花结”,抑或是店里买的月饼、麻饼。女儿回家后,又把娘家回礼分赠左邻右舍。
除了分享美食,邻里有事也是大家互相帮忙。过年杀猪,邻里前来帮忙。猪肉卖食品收购站了,留下的猪血和肚杂由大家分享。本家、邻里有红白喜事,不要人家叫,都会主动去帮忙。而且,帮忙也是有来有去,你这次帮了我,下次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回帮。
母亲健在时,也常常对我们说:“来往账目要记清,来来去去要清爽。”她织得一手好布,经常义务去给邻里经布、提花,反之亦然。食物方面,更是你来我往,不欠人情。
到了我们这一代,邻里、亲友的交往更加频繁。年岁大了健忘,为了不至于失礼于人,我自1986年以来坚持写日记,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把来往账目记清楚,一到时候就“还杯”。
说说最近的吧。前几天,家里来了客人,我们留他吃中饭。老伴在炒菜时发现家中的生姜、大蒜已经有点变质,去外面买来不及,就向邻居借来一块生姜一个大蒜。第二天,我们就加倍还给邻居。
你客气我仔细,不把人家的客气当作自己的福气。受别人恩惠,没有理所当然,总要答谢才能心安理得。“邻舍碗对碗,亲眷担对担”,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礼尚往来是永远不变的传统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