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版画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繁盛于70年代,80年代仍延续余绪。
60年代末,从事版画创作的董小明调到东阳县文化馆工作,他很快就发现了杜荣尧,并因此结识了东阳版画创作群体。由于当时全国各地均取消了专业美展,东阳版画缺乏展示平台而“藏于深闺乏人识”。
在董小明的指导下,东阳版画创作队伍持续扩大。70年代初,北京和省里开始举办美展,禁锢已久的美术创作得以重启。现任深圳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的董小明回忆,在这一背景下,文化馆积极组织美术活动,策划美术创作。版画界以杜荣尧为中坚力量,其他年轻作者踊跃参与,创作出一大批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
“经董小明牵头协调,1971年,全省美术创作现场会在东阳举行。”吴季生说,虽然省美术界对杜荣尧赏识已久,但在看到他培养出的版画创作队伍以及版画作品后,仍大为震撼。
随后,东阳版画频频亮相于省和全国美展,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引发了全省乃至全国美术界关注,在浙中地区一枝独秀。这个时期的东阳版画,努力摆脱“政治价值压倒艺术价值”的定律,大胆追求艺术自律,张扬自由不拘的画风。工业生产、农家生活、田园风光、自然山野、民居古建等题材层出不穷,鲜明彰显着东阳独有的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20世纪70年代,凡是浙江省内举办的美展,东阳都是以版画入展。”吴季生说,那是东阳版画的黄金时代,东阳版画几乎成了东阳美术的代名词。这样的盛景,与董小明的发现、推荐不无关系。
前有杜荣尧引领,后有董小明助推,20世纪70年代的东阳版画人才济济、精品迭出,卢甫圣、吴季生、任龙魁、沈健人、郑金城、樊兴书、蒋天耕、王柏新、应青、何裕秀、叶秀慧等人或主攻或兼擅,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部分人还因版画作品入大展而加入省美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