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菁
随着暑假到来,城区各大游泳馆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学生潮,不少家长选择在炎炎夏日让孩子在游泳馆避暑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掌握游泳这项运动技能。学游泳最重要的就是确保安全,游泳前应做足热身活动,在水中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时向救生员呼救,儿童必须要在成年人陪护下游泳。此外,容易被忽视的是,公共泳池里的水虽然至少经过了两次含氯消毒剂处理,但还是有可能传播以下几种常见的传染病,需引起家长重视。
眼病,俗称“红眼病”(急性结膜炎)。发病者以经常游泳者居多,未经充分消毒的池水是引起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该病可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沾染病毒的手、毛巾、水等都可以成为媒介。如果游泳池里的漂白粉使用过多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漂白粉的刺激作用也容易导致双眼出现发红的症状。
耳部炎症。游泳时耳朵很容易进水,原来有耳屎或者有耳病的人,脏水停留在耳内会使耳屎软化,使耳朵堵塞、流脓等,引发外耳道和中耳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外耳道炎等,严重的还会引起鼓膜穿孔等。
消化道疾病。有些“病从口入”的消化道传染病也存在于一些不规范的游泳池内。人在游泳时难免会被水呛到,菌痢、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病菌会随着水一起进入人体口腔和胃部,增加患病概率。
皮肤病。在游泳时应注意预防皮肤病,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脓包疮,溃烂后一经接触即会传染。皮肤浅层的真菌感染包括股癣、脚气、灰指甲等,通过拖鞋、毛巾也极易传染。疥疮、传染性软疣在浴池里及桑拿按摩时极易传染。此外,在室外游泳,容易因为日晒而患上日光性皮肤炎。
虽然公共泳池有传播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但只要谨慎行动就能远离风险。一方面要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另一方面还需注意个人卫生防护。选择信誉好、管理规范,且经过卫监部门检查合格的游泳场所。很多不正规的游泳场所为了节约成本会减少换水次数、减少消毒次数或消毒剂投放以及减少必要的配置设施等,而且为了盈利通常也不限制带有皮肤病的患者进入。去游泳应自备毛巾、拖鞋、浴巾等个人物品,尽量不要用游泳场所提供的公共物件。游泳前要淋浴一下,冲洗掉身上的汗液,以免汗液中的尿素等污染池水,并经浸脚消毒池进入泳池。进入泳池前要适当活动,不要坐池边的地面,尤其是女生随意坐在上面很容易引起霉菌感染。游泳过程中最好佩戴护目镜和耳塞,且游泳时间不可过长。游完后也应及时漱口、沐浴等,最好用一些沐浴液清洗皮肤,以预防皮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