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动辄中暑试试健脾祛湿 2023年06月21日  

  □通讯员 葛丽君

  夏季暑湿俱盛,许多人会出现头晕、头痛、拉肚子、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且缠绵不愈。每次不适都需刮痧、拔罐或服用藿香正气水后方可好转,但病情很快就会“卷土重来”,且常年反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61岁的刘女士就是上述情况。入夏以来,刘女士动辄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不适,有恶心欲呕感,稍有腹胀满闷,感觉全身乏力,时有腹泻。日前,她来到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经中医四诊后,医生发现刘女士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为湿浊内蕴,加之暑邪外侵,致体内暑湿过重而频发中暑。医生为刘女士开了三仁汤加减方,建议其连续服用中药3周。

  “暑湿,即暑热挟湿,以耗气伤津为特点,以胸脘痞闷、心烦、身热、舌苔黄腻为主证,多发生于夏季,南方多见于5~10月。”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张展洁介绍,夏季环境湿热,加之患者体内湿气过重,内外环境共同作用下,容易形成暑兼湿邪,引起中暑、肠道传染甚至热中风等疾病。暑湿侵犯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暑湿在肌表多表现为身热,微微怕冷怕风,头痛胀重,身重肢节疼痛,微微汗出,胃部胀满,苔白腻,脉濡数;若暑湿伤肠胃则多见发热、心烦急躁、呕吐、腹泻、腹痛、口渴、舌红、苔黄稍腻;暑湿伤气可表现为身热、烦渴、胸闷、倦怠乏力、汗出较多、大便稀、苔腻、脉细弱。证型不同,所用药物自然也不相同,但治疗暑湿,总的原则还是在清热祛暑湿的基础上,兼顾健脾。

  张展洁指出,暑湿症好发于脾虚、痰湿体质人群。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虚者水湿运化失常,会造成体内湿气大量积聚,更易发生暑湿。因此防治暑湿,健脾祛湿是关键。暑湿症患者可前往医院就诊开方,经中医“望闻问切”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开具个性化中药方。另外,某些脾虚患儿不愿服用中药,家长可为其选择健脾消食膏。

  在日常生活中,为预防暑湿,除了可以服用中药调理外,还应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介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贪食生冷食物,适当多食清暑祛湿之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莲子、桃子、梨等蔬果。起居不宜贪凉,空调温度最好调整在26℃左右,室内保持通风,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以微出汗为宜,剧烈运动会使阳气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