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庆
木心曾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混沌迷茫的日子里,一切的苦闷彷徨不再诉诸诗歌和哲学,而是消融于路边摊上的热气腾腾中。而在陆文夫的笔下,一碗小馄饨更沾染上了初恋的味道。夜风清泠,两人手挽手、肩并肩去觅食,在相互推让中不仅尝到了美食,还品味了一份经年难忘的纯真情愫。
大师们尚且于江南的烟火市井中取得一丝慰藉和暖意。对常人而言,一份清汤馄饨足以满足归乡人的味蕾,温暖行走过千山万水的风尘。那珍藏在心中的,带着浓浓乡情的馄饨挑子,正颤颤巍巍地从记忆深处走来。
(一)
吃馄饨的习俗可以追溯至汉代。传入南方后,馄饨变得种类丰富,名号繁多。拿浙江地区来说,就有杭州巧口馄饨、东阳上卢馄饨、台州玉环鱼皮馄饨、武义宣平馄饨、温州矾山肉燕等,不一而足。其中,东阳上卢馄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金华享有盛誉。在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名小吃(名点心)挑战赛中,上卢馄饨获得馄饨类榜首的地位,真正名不虚传,冠绝一方。
上卢原名锦溪,位于东阳城区东北郊。南宋时卢氏祖先看这里山水秀美,迁居至此。这一方水土,养育出了馄饨、羊肉、拉面等“上卢八吃”,馄饨更是美名远播。
行走在村庄里,镌刻着年代记忆的供销社、老式钟表店依然矗立。那些林立的馄饨店铺大多是好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结晶,散发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随便走进一家,老板不是在剁肉,就是在热火朝天地包馄饨。那一碗看似简单的上卢馄饨,从选材用料到制作工艺,是刀工与案板的激情融合,是水与火的无尽缠绵,是乡亲用双手将家乡独特的味道包裹封存进相似的皮囊,又将与故园牵扯的那段时光一点点物化给千万个不同的你。
难怪每个上卢馄饨摊点前,都时不时出现外地牌照的车辆。尤其到了正月,归来的游子们循着小时候的香味前来寻食。更年长一点的乡人,则回想起路灯下,标志性的馄饨摊准时出摊的情景:馄饨放在木抽屉里,炉火上热气蒸腾,孩子们拿着大搪瓷缸装馄饨。那指尖传递的热意满足了回乡人的味蕾,消除了身心的疲惫,甚至和口口相传的方言一样,关联起每个东阳人的精神家园。
(二)
上卢馄饨在食材选取上极为讲究。一般都选用上好的五花肉,精多肥少,软硬适中,最主要的是,五花肉须用传统手工剁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不发达,老一辈说那时的馄饨肉馅儿较小,有的摊主为了省肉,会在肉馅里掺入较多豆腐。而今,肉馅都真材实料,个个饱满,绝对不会出现“捞得牢捞根葱,捞勿牢捞个空”的情况了。
肉馅中只有两种调料:细盐和碎生姜末。生姜用来去除肉的腥味。这既符合儒家所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起来肉质鲜嫩劲道,又保留了馅料的原汁原味,体现了中国人敬天惜物、尊重食材、尊重自然的理念。在调味料和添加剂肆虐的今天,原始的食材更显得弥足珍贵。它能满足味蕾的需求,进而让食客得到心灵的充实。
上卢馄饨的包法也大有学问。馄饨都是现包现烧,十分新鲜。馄饨皮选用上好的面粉,加点碱水,经过手工的百揉千擀,直擀到薄而坚韧,放在纸上能隐约透着字才算成功。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曾记载过一段文字:“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这条史料除了交代馄饨的馅料外,也较早说明馄饨的皮要“切方”,还要“擀薄”,和今日手工馄饨皮的制法毫无二致。那一碗皮薄馅嫩、吹弹可破的玲珑剔透,不知渗透了多少汗水和匠心。
馄饨皮切成方形后,在桌上摆成整齐的一沓。左手抓取一张皮子,右手拿竹签,蜻蜓点水般将肉糜抹到皮子上,而后左手灵巧一捏,一朵如花的小馄饨便卷拢成形了。包的时候,还要注意把肉馅像画括弧一样均匀地刮在整张皮子上,否则肉馅就会煮不透,影响口感。这套动作看似轻巧,其实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才能行云流水,看似不费吹灰之力,且让馄饨形成良好口感。
(三)
上卢馄饨另一个特色当属烹煮方式,必须采用农家的土灶锅台,以松柴爿烧火。土到极致便是潮流,这源于原始材料的难得。东阳有句土话:“千柴万柴不及松柴。”柴火是用东阳岭北和罗山一带山区的岩上松。松树龄长,质地坚硬且含油量高,火焰旺、火性急,炉膛内火光通透,锅里面清水沸腾。馄饨不是煮的,而是氽熟的。锅里还要放置一个不同寻常的小杉木锅盖,盖子直径只有锅沿的三分之一,浮于水面,仅盖住局部,以便将热量迅速逼入肉馅内,片刻便能捞起馄饨。这有点类似镇江的锅盖面做法。锅盖随热波打着转,浮起的馄饨如散落的粒粒珠玉,真个是“宽著肚皮急叉手,镬汤里面翻筋斗”,好不可爱!难怪上卢馄饨每一口都杂糅着杉木松木的清香,悠长而绵厚。这种烧法让人联想到童年的烹煮方式,所有的乡愁在明亮的火苗中消解,又在一缕缕炊烟中重新升起。
烧好后的馄饨放入瓷碗,配上汤匙,葱花和猪油渣此时又成了点睛之笔。嫩绿的青葱不仅仅是点缀,更是味蕾的刺激能手。猪油的妙用古已有之。《周礼·天官·应人》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膏腥”便是猪油,一直是东阳百姓厨房里的宝贝。试想一下,漂着葱花,泛着油光,馨香扑鼻的热汤馄饨,只一口,鲜美滋味就在舌尖流转,经由唇齿、口腔,抵达脾胃,浸润体内。这碗人间至美之味,温暖了身子,熨帖了人心。
每逢闲暇,一家老少,三五好友,风尘仆仆的游子,慕名而来的食客,围坐一桌,闲话家常,一碗上卢馄饨配上几个麦角、肉饼、烤豆腐、鸭头,或者永远都需要排队购买的烧饼,在满足口腹之余,更是缓解了乡愁,成就了生活中的自在欢娱。
在这步履匆匆的生活中,愿你总能慢下来,怀一颗素心,细品江南之鲜美风味。也愿你的餐桌上总有一碗热汤馄饨,陪伴你被岁月温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