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贾廷佐在两封劄子中极言仇耻不可忘、名分不可贬、和约不可信,言辞剀切,诚如邑人吴归道所说,这两封论和议书,“其正大之情,英伟之气,千载而下,闻者犹感愤激烈”,然而现实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王伦最后一次使金,如愿迎回了宋徽宗帝后梓宫,接回了韦太后,收回了河南。但在绍兴十年(1140),金国就毁弃盟约,再次夺取河南地区。数年之后,偏安一隅无复中兴之意的南宋朝廷,最终沦丧于金兵的铁蹄之下。
让贾廷佐始料不及的是,他在劄子中所言“为天下所不齿,恨不能食其肉”的王伦,其人生谢幕方式颇为悲壮——
绍兴十四年(1144),金国逼迫被居留河间6年之久的王伦,出任平滦三路都转运使。王伦说:“我是奉命出使而来,不是前来投降的。”金人再三威胁并派使者催促,王伦拒绝更加坚决。金人就鞭打使者,让他缢杀王伦。王伦穿戴齐整后面向南方,三拜痛哭:“先祖文正公(指王旦)以正直公道担任两朝辅相,天下所共知,我今天身负使命被扣留,想以伪职污辱我,我怎敢爱惜自己性命而有辱使命!”言罢赴死,时年64岁。
至于贾廷佐,则在上书之后,遭受秦桧排挤,幸好有金华老乡郑刚中、“横浦学派”创始人张九成两位朋友力保,躲过一劫。后来,他出任大理司直,出直湖州、台州通判,绍兴三十一年(1161)任处州知州。因国势日衰,整日忧国忧民的他在处州仅一年就告老回乡,回家不久即去世。而他当年力谏和议而不胜之事,一直鲜为人知;直到七世孙贾权出示论和议书,士大夫才纷纷撰文称赞其忠勇,贾廷佐之名始显于天下。
沉没于历史深处的“小吏”,终于被后人“打捞”上来。
吴归道曾为贾廷佐的画像作赞,在赞词中将贾廷佐与胡铨比较。胡铨(1102-1180),江西吉安人。绍兴八年(1138),面对秦桧主和,胡铨抗疏乞斩秦桧、孙近、王伦等人,声振朝野,后来被放逐,声名喧于天地,位列“南宋四大名臣”。贾廷佐虽没有被放逐,却窈然无闻。难怪吴归道叹惋:“世知诵铨之书,而不知有廷佐,惜哉!”
所幸,贾廷佐的两封论和议书被收入《全宋文》,供后人诵读。为民请愿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历史终究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