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葛宅村游客接待中心的墙上,有一份《兰桥葛氏年表》,清晰记载了村庄所遭受的重大火灾情况。
明永乐十五年(1417),葛兆云携妻儿迁居葛宅,世间始有“兰桥葛氏”。数年间,这处原先荒无人烟的土坞,耸立起了美轮美奂的葛大宗祠、香火鼎盛的广德禅院、高大巍峨的土堡、雕梁画栋的肇庆堂、庄严肃穆的褒忠祠,成为东白山下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诗意栖息之地。
清咸丰十一年(1861)秋,突如其来的战乱袭击葛宅,熊熊火光冲天而起。在这场兵燹中,东阳县域内唯一的古堡葛宅土堡毁于战火。家谱记载,“岁辛酉,县城失守,吾族被毁者七十余家,房屋几尽。”在这场灾难中,葛宅男丁死难者有记载的就达31人,整个村庄十之八九的房屋被烧毁。葛宅土堡旧址在现在村文化礼堂一带,前些年周边村民建房时开挖地基,地面之下一米多深处,全是土堡的残砖碎瓦,甚至地表也不时可见余物。
清光绪十九年(1893),又一场大火降临,烧毁了葛宅上屋房30多户人家。彼时,离葛大宗祠重光尚有3年。
1920年、1934年,葛宅相继遭受两场火灾,大房、新屋房两房村民的房屋先后遭殃。“1920年,大房的一幢‘廿四间头’被烧毁,居住其间的村民从此按亲疏分成里外两房,又各建造了一幢‘廿四间头’,没想到又毁于1934年的火灾。”葛煊炜回忆,1920年烧毁的“廿四间头”,曾走出了18位教书先生,被村民称为“一个门堂出了十八根教鞭”。1934年麦收时节的那场火灾,还烧毁了新屋房许多人家。
1940年7月,新屋房再次着火,前次火灾后刚建成的部分房屋又被烧毁。这场火灾还毁灭了清代地理学家葛铭的部分著作,另一位地理学家葛绥成的房屋后来就建于这片瓦砾之上。
1957年农历四月,上屋房不幸失火。此期的葛宅已经建立了专职消防队——水龙会。葛宅水龙会的“洋龙”,精铜打造,结构合理,在周边村落中以出水大、射程远而闻名。听闻葛宅走水,附近村庄水龙队也闻讯应援,但火势之大已非水龙可灭。此片区域房屋密集,楼上梁柱之间以竹帘相隔,大火在各家楼上肆意窜行,烧毁房屋几十间,22户村民被安排寄宿。
1975年农历十月初九半夜,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肇庆堂也毁于大火。危急关头,一把把水龙围着厅前塘齐齐排开,水柱越过院墙跃入火丛。当时人们能做到的只是守住厅堂两边的房屋不再起火,放任老厅让大火澌灭。
自1861年至1957年,葛煊炜所在的家族就遭遇了大小5次火灾,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原先官道与院墙内的房子落差较大,轮番火灾过后,院内地势被无端抬高1米多,部分民居因为建于废墟之上,基础不牢加之财力不济,数年之后主体歪斜,成了村庄火灾史的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