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小玲
“你们组的麦秆作品真有创意”“我觉得这个麦秆房子上的麦秆元素少了些,应再多加一些”……近日,市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走班串门,给各班麦秆创意作品点赞、提意见。这是该校劳动基地“智慧生态园”因小麦种植引发的项目化学习《麦穗被鸟儿吃完后》中的一幕。
基于“智慧生态园”的科创劳动是该校的品牌劳动课程,近年来,经师生持续研究,劳动课程项目化学习日趋成熟。五年级的“小麦种植”是其中的一个常态项目。
早在4月底,该校劳动基地内的小麦成熟在即,谁知没几天,成片成片的麦穗就被鸟儿们吃了个精光。原本课程中计划的“小麦收割、麦穗脱粒、碾磨成粉”等项目化学习化为泡影。
对此,校教导处及时召集班主任、科学老师、美术老师进行商讨,最终,崭新的项目化学习《麦穗被鸟儿吃光后》拉开了帷幕。该课程以“麦穗被鸟儿吃光了,怎么办?”为驱动性问题,详细制定了项目化学习的具体进程,最终形成了以“制作麦秆创意作品”为主导的成果。
本次项目化学习主要分为“小麦收割、麦秆清理、图纸设计、成品制作”4个子任务。每一个任务都由孩子们自主讨论、尝试,辅导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从旁指导、提供帮助。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变成了自主探究的延伸任务。
“开始老师建议割麦子最好穿长衣长裤,能避免手臂发痒,我们当时不明白,上网查询后才知道‘麦芒容易导致过敏性皮炎’。为了验证这个信息真假,我和小伙伴还故意穿长袖和短袖进行了试验,虽然手臂是有点痒,不过我们都觉得这样的劳动很有意思。”五(2)班学生卢成浩说。
美术教研组组长吴佳燕负责给孩子们上“麦秆画创意制作”一课,为了让项目化学习的麦秆创意作品能够更好落地,美术组教师群策群力,找资料、做演示文稿、分班辅导,积累了不少经验,让劳动课程在项目化学习的学科融合上更向前进了一步。
平面的、立体的,原色的、彩色的,单个的、系列的……最终,孩子们的麦秆创意作品陆续呈现,博得了大家的啧啧赞叹。项目化学习的最后,不少孩子还把参与的过程写成了作文,摄影社团的孩子则将一路拍摄的照片做成了视频、美篇,用另一种方式呈现了本次项目化学习的成果。
据了解,该校劳动课程的项目化学习从“全息教育”理念出发,以课程整合的形式组织,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体验真实的问题解决为宗旨。除了五年级的“麦秆创意作品”外,还有四年级的“羊粪肥和香蕉皮堆肥区别究竟有多大”,三年级的“同一块地可以连续种花生吗”,六年级的“自制毕业留言册”等项目化学习。
“外小的劳动教育都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它从学生生活出发,从真实情景出发,让孩子将来会在社会中遇到的真实性挑战,在学校提前体验和感受。这样经历过程的劳动才是有意义的劳动教育。”该校校长卢雁红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