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号字采风,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杜晓波感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房整治改造,乡村里已不复“家家放着号字农具”的场景。更让人揪心的是,能够讲述号字习俗、藏着满腹趣闻的老农正在渐次离世。此外,作为最大宗农耕号字的载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水车、稻闸在2000年前已经少有使用。国内相关研究著作几乎没有,网上仅零星有所企及。许多号字样式仅在非遗展示时抛头露面,如彩带织字、杆秤号字等。许多号字文化无法展示,如缙云题字孔明灯因涉及安全而被禁止升放。
为彰显收集号字的内在价值,杜晓波加快了闯进学术领域的步伐。他深层次解读号字的精神内核和审美特征,全面梳理其民俗礼仪、器具结构、农耕方式和号字格式等外围关联性因素,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心得和全新的理论发现,自2012年起创作并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其中,世界竹藤协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世界竹藤通讯》刊用了论文《江南竹编器物号字赏析》;传统文化类权威学术杂志《寻根》杂志,发表了他的号字论文多达10篇;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了他的《试论浙中菜橱斗方对饮食文化的观照》;另有《对联民间故事》《东西南北水文化》《神州民俗》《蜜蜂》等刊物也刊发了他的多篇文章。云南《蜜蜂》杂志刊出他的《探析浙中西蜂桶号字的语意》,编辑部盛赞这是最近几年蜜蜂文化领域最具价值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多位方家和朋友的帮助下,这些学术成果如今已集萃于《浙中号字采风》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呈现了浙中地区的民间号字习俗和文化。
15年潜心号字文化,双鬓染白的杜晓波依然雄心不泯,正忙于行灯号字、义乌围裙结字等号字样式的采风,目前已完成对浦江岩头、缙云新建、义乌上溪、东阳等地行灯艺人的采访;同时继续做好水车联中易学意蕴的解构。前不见古人,后未见来者。在孤独的号字文化苦旅中,杜晓波艰难跋涉着。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催生大家保护濒危号字民俗的文化自觉,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和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