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四运动在东阳
一、声援五四运动
北京学生掀起的五四运动,在黑夜沉沉的中国爆发出一声响亮的春雷,立即震动了全国。5月中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东阳,东阳中学学生首先响应。发表通电声讨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卖国贼,声援北京学生的义举,提出“拒绝凡尔赛和约”“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和“抵制日货”等口号。随后,县城各学校师生由东阳中学师生领头,举行罢课集会,列队上街游行宣传。人们手持纸旗,上书“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同胞快醒,协力救国”“不用国货,非中国人”等。
5月下旬,东阳中学成立学生自治会,选吴兆莘⑤为会长。学生自治会的主要工作,除打电报、发宣言,声援北京学生的义举之外,最激动人心的是抵制和搜查日货。先是由学生自治会,组织全校同学组成若干小分队,到贩卖日货的商店,去劝阻买卖并查封日货,然后把查到的洋伞、草帽、草席、皮包、书盒、大衣、汗衫、瓷碗、脸盆等日货,堆在黉门(孔庙)前当众焚烧。围观者达数千人,皆拍手称快。日货焚烧后,东阳中学、之江小学等学生轮流演讲,宣传抵制日货,劝用国货,听者均为动容。其间,金华抗日救国会曾派出宣传队到东阳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为压制学生运动,5月30日,浙江军阀当局下达禁止学生集会罢课闹学潮的训令,宣布提前放暑假,强迫学生离校回家。6月,浙江省学生联合会派黄维时为代表到东阳指导工作,推动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久,东阳中学学生自治会发起召开全县中小学学生代表大会,成立了东阳县学生联合会,选举吴兆莘为会长。县学生联合会以各小学为宣传据点,并把回乡学生、东阳中学学生和之江小学学生分成七路,奔赴四乡,深入农村、集镇,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每路各派两人负责。许济品和何学琏分任一路到千祥一带宣传,李春城和10多个同学为一路到歌山六月初六的会场宣传,葛德铭等同学为一路到黄田畈市日宣传,还有的到南马、湖溪、郭宅等地。县城之江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分两路,一路由宋老师带20多名学生到六石口,一路由沈亚孟校长带赵济猛⑥等20多人到义乌廿三里宣传。还有许多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带着学生,走出校门,不分昼夜到周边村庄开展宣传。当时,适逢农闲,庙会很多,如湖溪的六月初四、歌山的六月初六、安文的六月初八、千祥的六月十一等。宣传队巡回到庙会宣传,声势浩大,老幼皆知,遍及全县每个角落,博得全县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群众听到祖国被出卖,受欺侮,有的掩面而泣,有的切齿痛骂卖国贼。人们把用洋货、穿洋布衣裳看作奇耻大辱。东阳中学许多学生将日本产的搪瓷面盆都敲得粉碎,有的把日产的丝帽也撕碎,换上国产的土帽,有的小学生理发也不用洋剪,宁用剃刀,剃个光头,以表反帝爱国的决心。有个别唯利是图的商人撕掉商标,冒充国货,偷偷摸摸做日货生意。学生联合会派纠察队,胸佩“检查员”红布证章,手持“检查日货检验表”,到麻车埠、西岭头等地检查,发现日货一律查扣没收。
二、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在五四运动中,邵飘萍将《京报》和许多抨击封建文化的文章寄回东阳。杭州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师范,金华省立第七中学、第七师范及其他学校的学生会都寄来会刊。杭州第一师范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的《非孝》等文章也寄到东阳,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形成了气候。东阳县学生联合会刊出了两期石印的《会刊》,《会刊》中有几篇文章是用白话文写的,开东阳白话文章的先河。《会刊》摘录刊登了外地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消息和抨击封建文化的文章。进步报刊的传入,为闭塞的东阳吹来了新文化的春风,使广大青年充满活力。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潮流。
五四运动前,东阳封建陋习和封建迷信盛行,妇女地位很低,地方宗族宗派观念强烈。科举时代一部分有“功名”的人在政治上列地方当权派之林。全县尊孔之风浓厚,尊孔在严肃的气氛中影响到所有的人,人们把从祭孔时分得一点祭祀的猪肉作为很大的荣耀。五四运动中封建陋习和尊孔之风有所改变,但在东阳南乡一带,青年女子还为顽固家庭所束缚,缠足陋习没有改变。在外地读书的学生同东阳本地的学生,发起了一个解放女子缠足的运动,并纷纷表示不娶缠足的女子。于是,女子放足,收到很大成效。
暑假期间,县学联与各界人士合作,以杭州之江大学的东阳籍学生为主,在城区和南乡一带演出《打城隍》等文明戏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揭露日本的侵略,抨击腐败政府的卖国行径。
是年,杭州一师和金华七师的毕业生李能枝、方馥唐等人回到东阳。他们通过县劝习所(教育科)以县巡回指导员身份,下乡到各所小学和私塾巡回指导,没收、焚烧私塾里作教本的《三字经》。他们在县城孔庙后面办民众夜校,广告贴出去后不久,就有很多十几岁的文盲青年前来报名就读。民众夜校晚上学习两个小时,不收学费,还提供自己编印的白话文课本;夜校用的桌子、油灯、黑板都是借来的。他们在办好夜校之余,还在东门头办贫民习艺所,边做工、边学文化、学技术,举办通俗科学讲座。每逢市日,在县衙门口附近搭起讲台,宣传不识字的痛苦和人生病的原因,提倡学文化、讲卫生、破除迷信、不信鬼神。在讲解时,也趁机讲袁世凯卖国求荣,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由浅入深,收到良好效果。同时,还创办《新东阳报》,李能枝、方馥唐任主编,稿子编好后寄杭州报馆排版印刷,免费分发给全县各小学。因经费不足,仅出一期创刊号。
在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出现在东阳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是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和《新青年》杂志、《星期评论》周刊及邵萍飘的《京报》等。一些青年从中得到启发,对于“共产”“平等”等口号,以及“马列主义”“劳苦大众”“无产阶级专政”“帝国主义”等名词和概念,有强烈的求解欲望,思想比从前开放。但还是很复杂,有的信仰国家主义,有的信仰无政府主义,有的还崇拜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也有的以清高自居,持“君子群而不党”的说法,还有的醉心于仕途想当大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避之若浼。
东阳中学学生的进步活动引起当局不满。1919年冬,东阳中学校长程品文因同情默许学生罢课、集会和游行被撤职。新任校长葛周翰为镇压学生运动,无理开除将临毕业的张佩鸣、龚大涵和周尚等学生,引起全班同学的义愤。吴兆莘等决定领导全班同学集体离校,作为反对无理开除学生的抗议。在离校前,对全校其他班级同学举行一次告别仪式。告别仪式由吴兆莘主持,他声泪俱下,历数葛的劣迹,激起全校师生的公愤。次日,全校同学也都集体离校作为声援和支持,并在城区张贴标语。一场反葛运动迅速蔓延至整个东阳城乡。县公署慑于社会舆论,不得不撤掉葛的校长职务。但后来,吴兆莘等进步学生遭到报复,被校方开除。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东阳的进步青年思想活跃,先后建立了新文化团体。1920年春,原之江小学学生赵济猛到宁波崇信中学勤工俭学,不久与该校的学生领袖张秋人相识,一起从事进步活动,积极参加新文化团体“雪花社”,宣传进步思想,从事新文化活动。1923年10月,赵济猛联络原之江小学补习班的同学和部分好友李和涛、卢炳普、吴持厚、许庆善、胡济民、韦之骐⑦、卢嘉木⑧、张荣铭⑨等人,在东阳发起筹组进步青年的新文化团体——齐社。齐社以“联络友谊,研究学术,革新地方,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1924年8月,东阳湖溪一带进步青年也成立甲子学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振兴教育,从事地方建设”为宗旨,主要活动是“开设学校和进行民众教育”。
注释:
⑤吴兆莘(1901—1978),乳名小弟,东阳市吴宁城西人。五四运动期间任东阳学生联合会会长等职。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被党组织派回浙江,在省党部和省政务委员会工作。同年4月回到东阳,6月后任中共东阳独立支部负责人、区委书记、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9月被捕入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5年4月,至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读财政学。后在暨南大学、英士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厦门大学教授、财务学院院长等职。
⑥赵济猛(1904—1928),乳名履祥,化名正风、乔征枫、乔仑、华封、吴英、龙友等,东阳市吴宁上市头人。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6年7月,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1927年4月,任中共上海南市部委书记,中共五大代表。同年6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常委、宣传部主任等职。1927年10月被捕,翌年1月9日,被国民党杀害在杭州陆军监狱。革命烈士。
⑦韦之骐(1902—1977),又名韦在玑、逸邨,东阳市吴宁潼塘人。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至4月在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工作。四一二蒋介石叛变“清党”,撤回东阳。5月后,隐蔽在国民党东阳县党部任秘书。6月参加创建中共东阳独立支部。因发动农民减租减息斗争,遭敌通缉。1928年4月到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任职,此后脱离共产党。1949年9月后在巍山中学(东阳三中)任教。
⑧卢嘉木(1906—1967),别名迦牟、阿牟,东阳市六石后周村人。1927年在金华七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至1929年4月,任东阳县委书记,遭敌通缉外撤后脱党。曾向国民党自首。后在余姚师范讲习所、临海回浦中学、东阳中学、巍山北麓中学、金鸡乡二校、黄岩路桥中学任教。
⑨张荣铭(1907—1991),又名庸民,东阳市吴宁托塘人。1925年9月在宁波省立四中,由吴雄、华少锋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12月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委派回东阳筹建国民党东阳县党部。翌年2月,任县党部常务委员(属中国共产党领导)。1927年4月,任吴兴县农民运动专员,因共产党嫌疑入狱四个多月。1950年春出席东阳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87年后任政协东阳市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