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良峰:为员工谋福利 为公司创新机
□记者 任振江
“雕花平均厚度在2毫米左右,要求每一刀都精准把握力度和深度,相当的费工。”25日上午,位于木雕小镇的陈一中创作室车间内,43岁的木雕“老”师傅胡群青正在一块金丝楠木老料上熟练地运用浅浮雕技法雕刻一件荷花主题新作品。
该作品由陈一中大师亲自设计,不仅勾勒出花朵的整体造型,而且用丰富细腻的线条充盈花瓣,使得荷花视觉效果更加柔美立体。胡群青介绍,每片花瓣上有10余根线条,整件作品就多出了上千根,工时至少增加一半以上,预计需半年时间。“虽然做的是2毫米的浅浮雕,实际看起来要达到五六毫米的空间层次感,就算达标了。工越细,呈现效果越好,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更高。”
胡群青年纪不算大,从事木雕已有28个年头,师从陈一中大师12年,可以说是木雕行业里的“老”师傅。因家中长辈从事木雕行业,胡群青从小对东阳木雕耳濡目染。16岁那年,他只身一人前往沈阳学习木雕,6年后,开始独立带领班组完成木雕作品,后来曾在北京、天津等地木雕行业磨砺,雕刻技艺越发精湛。2005年,年仅25岁的胡群青担任天津一家具厂厂长,一面创作木雕,一面肩负管理职责,熟悉了木雕家具生产的各个流程。
“记得有一年,天津美院的一位专家来厂里考察,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送了我不少木雕方面的理论书籍,对我启发很大。”走南闯北多年后,2009年,胡群青回到东阳,将多年的木雕从业经历与东阳木雕理论相结合,在陈一中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开展东阳木雕创作。他参与制作的木雕作品《聚贤图》荣获2021年“百花杯”金奖,木雕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荣获2022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金奖,2022年11月获评中级工艺美术师。
胡群青表示,在东阳木雕前辈和师父的指引下,近年来,自己越发觉得绘图、雕刻等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经常一边创作一边思考,“优秀的木雕作品,需要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石和支撑,再通过实践去磨炼。”他花了5年时间参与制作了一块山水主题木雕壁挂,至今仍未完工。该作品囊括了群山、河流、帆船、水榭、植物、农家等多种元素,大到整体意境的营造,小到远山云雾的层次设计,无不透露着陈一中对中国传统山水水墨画的理解和创新。“师父经常跟我们说,国画讲求的是近中远、黑白灰。在雕刻中,尤其追求对细节的呈现,很多时候再雕下去木头可能要断,陈大师还是要求再细点,需要我们花更多心思去打磨这些细节。”胡群青说。
儿时长辈做的一把木头枪、一把木头刀,陪伴胡群青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也把亲情的羁绊和对木雕的认同深深地刻进了那个少年心中。作为东阳木雕行业里一名“资深”劳动者,胡群青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木雕这门手艺是‘做到老、学到老’,今后会多花些时间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木雕理论水平,努力多出精品,为东阳木雕的传承献一份力。”
胡群青:28年,还是那个热爱木雕的少年
倪良峰:为员工谋福利 为公司创新机
□记者 郑晓东
25日,浙江盛琦手套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倪良峰正在与职工谈心,了解他们最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收集他们提出的建议意见或是困难。
2008年以来,倪良峰一直担任公司工会主席。他始终紧密联系职工,热心为职工服务,并及时为职工反映意见和要求,敢于和善于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该公司,有两名职工生活存在较大困难。其中,员工A的妻子身患重病,长年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员工B的丈夫因身体不便,几乎失去劳动能力。为了缓解两位员工的压力,倪良峰组织员工集体捐款,并在日常生活中尽己所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关心。
倪良峰多年来通过与职工谈心及走访职工家庭,充分掌握了困难职工的不同情况,并建立了公司困难职工档案,形成了职工困难“六必访”制度,即逢职工生病住院、家庭受灾、家属重病、家属去世、家庭纠纷、家遇急事,他都会前往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热心为职工服务、关心困难职工的同时,倪良峰还积极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和文体比赛、娱乐活动等,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岗位练兵或技术比武活动,每个生产车间根据职工综合素质评定一名最优秀员工,给予住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奖励;每年开展的文体比赛也广受职工欢迎,参与率在95%以上。
工作上,倪良峰也积极为公司排忧解难,参与公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办理,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上百项。其中,倪良峰发明的“一种智能手套机叉刀”专利让公司可以完成产品整体的编织,达到出货快、提高缝合标准一致性、缩短流程的效果。如今,该专利为公司每年至少带来上百万元的效益。
多年来,倪良峰始终为公司勤恳工作,曾荣获过市劳动争议金牌调解员、市最美知识产权人、市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他表示,今后会不断努力,为员工谋更多福利,为公司创更多效益。
周桂妹:32个“孩子”的妈妈
□记者 任振江
“妈妈”“哎”,“妈妈”“哎”……像这样的对话,周桂妹一天之内要跟庇护对象小红(化名)上演上百次。3月底,33岁的小红刚刚来到六石街道“残疾人之家”,人生地不熟,41岁的管护员周桂妹很快成了她最依赖的人,每时每刻黏在身后,“妈妈”“妈妈”叫个不停。在外面,周桂妹是2个孩子的母亲;在这里,她可以说是32个“孩子”的妈妈。
“小红智力残疾,有多动症,我们管护员对他们这几名新来人员要特别关注。”周桂妹介绍说,六石街道“残疾人之家”今年以来新增了5名庇护对象,达到32人,他们的智力、精神、身体残疾情况不一,需要灵活照料。机构现有专职管护员6名,兼职管护员3名,有适合残疾人的手工活渠道,让他们在得到工疗的同时,减轻家庭负担,实现自身价值,感受友爱、互助、团结的温馨氛围。六石张麻车小区党支部书记、事务管理组组长张郁良负责机构全面管理,张兰珍、周桂妹、单华萍等管护员协助做好服务。
早上9点30分,做了2个小时手工活以后,周桂妹和单华萍带着大家一起跳操,活动筋骨,放松身心。管护员上班的时间是上午7点至下午5点,不过小红的母亲因为要早起卖菜,每天清晨6点多就把小红送来机构托管,因此周桂妹每天也提早1个小时前来照料。下午,等庇护对象都被家属接回家后,周桂妹和其他同事还得把白天做手工的货物清点打包,经常忙到晚上六七点才下班。
“刚来的头两年,白天服务庇护对象,晚上还得做台账,休息时间很少,做着就习惯了,并不觉得多辛苦。”2019年11月,六石街道“残疾人之家”正式投入运行,周桂妹从那时起就加入这个大家庭。
对于工作的辛苦,周桂妹只有只言片语,可一聊起庇护的对象,却有道不尽的故事:2019年,韦某龙刚来的时候,走路总会跌倒,衣服捂多了天气一热就容易中暑。在周桂妹和同事精心照料下,他现在走路越来越稳当。“时刻关注他们脸上的气色,比如韦某龙的脸色不对劲了,那多半是中暑了,得赶紧给他减衣服,严重的话赶紧请医护人员来看看。”
2021年底,陈某磊刚来的时候,“如厕”问题难以控制,一直换裤子也不是长久办法。周桂妹和同事采取“一天三问”,早上家属送来时,先问一遍需不需要上厕所;午饭之前再问一遍;下午两三点再提醒一遍。今年以来,周桂妹欣喜地发现他有了好的转变,“今年情况开始好转,他只要突然停下手工活,东张西望,那大概率是在找我们带他去上厕所。”
“我们的管护员必须具备耐心、爱心,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在与精神、智力残疾的庇护对象相处时,偶尔会受一些委屈,只能自己咽下。他们是把庇护对象当作自己孩子来对待照顾。”六石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张郁良说。
除了管护员,周桂妹身上还担着小区事务管理组组员、妇女主任等担子,她常常利用管护员之外的空余时间,协助书记、组长处理好小区的日常事务。“现在党和政府政策好,有社保、机构运行方面的补助,我会尽自己所能,做好管护员工作,照顾好他们。希望他们每个人身心越来越好,这样家庭才轻松,社会才更好。”周桂妹这样说道。
李爱林:学习不停步 创新无止境
□记者 楼瑶琳
19年前,李爱林成为我市首个获评市级劳动模范的外来务工人员。转眼,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技术员,已成为头发灰白的技术负责人。样貌变了,职位变了,李爱林学习钻研技术的热情始终不变。
1991年,高中毕业的李爱林从老家江西安福来到东阳,辗转多个小厂,干过钳工、磨床等工种,虽然工作经历丰富了,但专业技术并无多大长进。抱着学精、学专技术的想法,1993年,他进入起步不久的东阳恒太硬质合金公司(浙江恒成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前身),从事压制成型操作岗位。
当时,公司正在开发矿山工具的钻头配件。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凿岩条件,产品对硬度、强度和韧性要求很高。在压制成型环节,压力过大、保压时间不足、模具光洁度不够等因素都会造成产品出现分层、裂纹等现象,成为废品。
“那时,公司位于华山路,就一幢厂房。我们吃住都在厂里,晚上经常要加班,但从不觉得枯燥劳累,每天充满干劲。”李爱林说,自己所在班组大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大家精力充沛,如饥似渴地向公司外聘的专家学习技术,边干活边做笔记,下班后还要琢磨,消化吸收知识,并应用到实践。
在自身不懈努力下,李爱林一步步从操作工成长为班长、车间主任,再到质检部主任。2004年4月,他先后获评东阳市劳动模范、金华市劳动模范。
硬质合金的生产,要根据工艺设计,经过球磨制料、压制成型、排蜡烧结、金加工等工序,最终形成符合技术参数的产品。2013年,在担任质检部负责人时,李爱林越来越意识到,工艺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主动请缨,到公司工艺技术部兼职,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原料配比、技术开发。
2021年,李爱林正式调到工艺技术部,负责开发金刚石复合片合成用顶锤。金刚石复合片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硬度高、耐磨性好,被广泛应用于石油钻井、地质勘探、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等领域。经过技术攻坚,当年12月,其团队开发的聚晶金刚石顶锤,通过省工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被专家认为在配方设计及工艺上有创新,具有硬度高、强度好等特点,处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为满足市场多元需求,李爱林和团队不断升级迭代顶锤产品,产品直径从最初的127毫米,升级到199毫米,现正在开发220毫米直径的顶锤模具。顶锤直径越大,生产难度系数越大,生产成本也越高。为此,他总是精心设计,尽量提高试验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
李爱林说,行业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在不断进步,个人和企业不能吃老本,必须不断学习成长,创新技术,才能不被行业淘汰。
劳动最光荣。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开发区、白云、江北、六石多个行业的劳动者,探访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故事。